儒家修身之道的历程及其现代命运(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至阳明心学一系“化生死一念”“寻个不叹气的事做”(“真正仲尼,临终不免叹口气”)成为工夫修炼的一个重要议题,心学一系“坐亡立脱”“豫知死期”乃至推迟死期的现象亦屡见不鲜。死亡遂成为一种清醒意识,一种自主的事件。(15)
第五,工夫修炼日趋技术化、仪式化、课程化。自宋始,“静坐”既是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格调,更是理学家日常工夫修炼的专门技术。收敛身心、见性悟道、养出端倪、观未发气象、观生物气象、省过讼过,静坐在修炼工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外,书信的往来、问学游记、日记、日谱、自画像等等福柯所称的“自我书写”(self-writing)也是理学修炼工夫的重要技术。(16)
第六,工夫修炼的目标明确为“成圣”。“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欲为第一等人,须作第一等事”,成为理学家共同的人生期许。圣人的心性图像充分汲取了佛道两家的“明镜”意象(“圣人用心若镜”、“大圆镜智”),《论语》中“空”“无”“空空”术语被诠释为圣人心体当空属性。物来顺应、应而中节、过后不留、“心中不可有一物”,圣人心性中之“无”的一面得到了空前的彰显。唐宋变革,中国步入“平民社会”,人皆可成圣、满街皆圣人的信念更是不胫而走。
第七,“复其初”模式(recovering model)是宋明理学的普遍的工夫论模式。(17)这一模式设定“本体”(“明德”“天德”“良知”“本心”)原是自家“天然完全自足之物”,故工夫只是“使复如旧”。朱子说“今之为学,须是求复其初,求全天之所以与我者始得”,他更是将孟子的“扩充”话语巧妙地解释为“充满其本然之量”的复初工夫。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王龙溪则说良知不学不虑,“终日学只是复他不学之体;终日虑,只是复他不虑之体”。无疑,阳明说“良知愈思愈精明”,就此而言,良知亦有一“成长”“充拓”“发展”的过程,但这只是就“良知”当下呈现、实现的“实际状态”而言的,究其实这一“发展”话语最终还是要回复到那原初的完善的本体。
三 “觉悟”:“过渡时代”修身的关键词
清末民初是中国“天崩地裂”的“过渡时代”。用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的话概括,这个过渡时代就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18)由传统“天下”视界下的“中国”向现代“世界”视界下的“民族国家”的中国之转换、由“道出于一”向“道出于二”再向另类的“道出于一”(实则“道出于西”——先是“欧美之西”,继而是“苏俄之西”)的过渡(19),由传统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存有的连续之道向“物竞天择”“与天争胜”的“新天道”的过渡,牵涉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中充满着满汉、古今、中西、新旧之纠结与紧张。这个大变局涉及政治制度、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各个方面的转变,这是一次全盘性的、结构性的转变。这个空前未有的转变反映在思想层面,便是各种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提出、各种“主义话语”的竞相登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