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分道而行的爱因斯坦与柏格森(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哲学与科学分道而行,哲学家此后只该关注自由、良心、理想这样的精神话题,或者追随科学家从事科学化的哲学研究。哲学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区分和撕裂,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事件。1992年5月,剑桥大学决定授予德里达荣誉博士的时候,由分析哲学杂志《一元论者》(The Monist)的编辑B.史密斯起草,署有著名哲学家奎因、阿姆斯特朗等人签名的信件发布在《泰晤士报》上,反对德里达的“反理性哲学”,试图阻止其获得荣誉博士。这是爱因斯坦和柏格森的世纪之争在哲学圈内部换了一种方式重演。
科学史学者吉梅纳·卡纳莱斯(Jimena Canales)的著作《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改变我们时间观念的跨学科争锋》,以1922年4月6日的“双雄会”为契机,展开了对20世纪最为重要的科学与哲学之争的历史探索。
爱因斯坦与柏格森之辩
[美] 吉梅纳·卡纳莱丝 / 著
漓江出版社 2019
他们相遇那年,爱因斯坦42岁,正当盛年;柏格森62岁,是哲学家的黄金时期。爱因斯坦执着追求宇宙的统一性,柏格森则认为,宇宙处于永无休止的变化中,哲学应探索流变、偶然和宇宙不可预测的本性,以及人类在其中的位置。在柏格森看来,物理学本身并不能回答他的问题,他反复强调自己不想质疑任何科学结论,不关注物理学家小写的时间,选择用“绵延”来强调时间的特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读者不妨把对物理学结论做过度引申看作科学主义,而坚持对物理学结论进行有限制的理解才是恰当的科学精神。这种区分也带来了科学和哲学的区分:1750年,狄德罗仍然宣称“哲学”和“科学”是同义词;1843年,焦耳的《关于电磁的热效应和热的功值》一文发表在英国的《哲学杂志》上,1850年他又将热功当量的主要实验结论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上。曾经,哲学和科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柏格森和爱因斯坦之争不仅让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变得更加明显,甚至加深了哲学内部的分裂——逻辑实证主义者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分析哲学内部自然化哲学与概念化哲学的区分、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的区分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