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其实在反思:我们是否要对彼此这样冷酷刻薄?|方可成x三明治·2022跨年教育谈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方可成 三明治

学术界其实在反思:我们是否要对彼此这样冷酷刻薄?|方可成x三明治·2022跨年教育谈


文 | 方可成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新闻实验室发起人)

学术界其实在反思:我们是否要对彼此这样冷酷刻薄?|方可成x三明治·2022跨年教育谈


2021年1月1日,我怀着“烧头炷香”的心情,打开了一家著名的中国研究学术期刊的投稿后台,提交了自己的一篇论文。
如我所愿,提交之后收到的确认邮件说,我的投稿编号为2021-0001,的确是今年该刊收到的第一篇稿件。
作为一名坚定的无神论者,我是一个从不求神拜佛的人,对大年初一烧头香的行为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是,在残酷的论文发表竞赛中,我竟然也“迷信”了起来,认为第一个投稿的人应该会获得一些好运气。
我是从2019年秋天开始在香港的一所高校担任助理教授的。香港的学术体制大量借鉴自美国,其中最核心的一项就是所谓“tenure-track(教授轨道)”制度。一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开启教职的老师,先在助理教授的职位上工作6年,期间如果能发表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论文,能申请到课题经费,且能获得较好的教学评价,就可以晋升副教授,晋升之后理论上直到退休之前都是“铁饭碗”;而如果在这6年期间没有足够的发表,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
决定是升职还是走人的最关键因素,就是论文发表,所以学术界又有“publish or perish”的说法,直译过来就是“不发表就毁灭”、“不发表就完蛋”。有人觉得这样的翻译过于恐怖,仿佛不能发表论文的人,从肉体上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于是建议翻译成“不发表就出局”。
但是,对于一个花了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又花了六年时间在助理教授的职位上辛苦打拼的人而言,“出局”这个词的恐怖程度并不比“毁灭”低太多。
那么,如何获得更多的发表呢?这又是一件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事情。理论上说,当然是更努力、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中,就会有更好的结果。但是,真实的过程远没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简单。你的一篇论文是否被学术期刊接受,往往只是三四个同行、甚至是期刊主编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远不像理工科那样标准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趣味和好恶。所以,你的投稿被送到不同的审稿人、不同的主编手中,可能会获得很不相同的命运。在极端情况下,同样水准的两份期刊、同样份量的两位审稿人,也会对一篇文章给出非常不同的评价。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