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代春丨不只是语言润色工作者:华人编辑与《万国公报》(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任廷旭,江苏吴江人。1878年“考授岁贡”,就职吏部,以训导选用。1881年赴沪襄办轮船招商局事宜,“因得问字于特赏五品衔美国进士林君乐知”。1889年奉父命在沪创办养正学堂,“课授中英两学”。1892年曾被“招致出洋”,但后因故被遣回国。回国后,他在林乐知及李提摩太的邀请下,佐理二人“译书事宜”,并于1900年进入《万国公报》馆。在出任《万国公报》的华人编辑期间,他协助林乐知等人翻译了《保华全书》《俄国政俗通考》等书,尤其是《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一书皆出其一人之手。
范祎,江苏吴县人。6岁就傅,13岁入学为生员,21岁在家担任塾师,于经史、哲学及诗词均有一定的修养。30岁后,他痛感国势之日陵,又对儒学的治国功效产生怀疑,从而显兴趣于西学新知。1902年,他应林乐知之邀,承乏《万国公报》的“华文记者”,“欲籍《公报》尽一己之义务”,直至1907年12月,成为林乐知晚年的得力助手和后期《万国公报〉的主要撰稿人。
华人编辑的地位和作用
晚清寓华传教士的中文水平如何?梁启超对此有过评论。他曾说:“西人之旅中土者,多能操华言,至其能读书者希焉,能以华文缀文著书者益希焉。”但是,检阅《万国公报》登载的由林乐知等西方传教士署名的文章,却可以发现,这些文章不仅明晓畅达、浅显易懂,而且寻章摘句,颇具文釆。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有一批华人知识分子为之笔述、加工以及润色。
对于华人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林乐知并不讳言。他对沈毓桂的编辑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余与先生相交最久,相契殊深,平时为余臂助者,盖难視举。”又说,他与蔡尔康的合作十分默契。“余之舌,子之笔,将如形之于影,水之于气,融华美以一冶。”两人的合作就好比“激腰相生,蟹蜡相倚”,谁也离不开谁。
诚然,在中外合作方式中,传教士与《万国公报》华人编辑的地位还是有主次之分的。传教士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而华人编辑则处于从属地位。但是,《万国公报》的华人编辑的角色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润色。
较为深厚的国学根基,使这批华人编辑对中国传统的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和了解,而这种文化储备,又为他们出任《万国公报》的华文笔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对西学新知的接纳和认同,使得这批华人编辑在原有的传统知识之外,又具备了一定的西学素养,这种素养为他们介绍西学、西政,评议中国的政治得失以及鼓吹变革奠定了基础,使他们显示出了与传统文人不同的特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