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记录过中东的战火,如今拍出跨文化教育纪录片(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当时最让她着迷的是文学。印象里最美好的一个暑假,她躺在凉椅上,一口气读完了《围城》。对于孩子来说,那似乎是距离遥远的故事,但她心中有无可比拟的快感。她想,如果以后能成为文学编辑,就是最崇高的事业了。
后来阴差阳错,周轶君读了阿拉伯语专业,这将改变她之后的职业方向,也为看待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不过在报志愿时,她想的只是要去北京。90年代北方文化兴盛,有王朔、窦唯、张楚等人,对这个上海女孩来说有种致命的诱惑。
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周轶君一心想做国际新闻记者,得知加沙有一个外派名额时,便主动请缨,用“女性的耐力比男性的爆发力更重要”的陈述打动了社长。当时的加沙地区战火不断,枪林弹雨,让人避之不及,但年轻记者渴望经历和荣誉,“有血液涌动的感觉,非常想去。”26岁的周轶君成为常驻加沙的唯一国际记者,一待就是两年。
初出茅庐就接触到世界上冲突最激烈的地方,直面宏大复杂的议题,那时的热情和孤独,都成为周轶君最为珍贵的人生经验。后来她在看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觉得特别感同身受,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在她刚回国时也尤其强烈。
那片地区总是吸引着她,一次次回到危机四伏的中东。在凤凰卫视担任时事观察员的周轶君,见证了2010年从突尼斯爆发的“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在中东乃至全球的蔓延。做新闻的形式从文字和照片变成视频影像,她需要频频出镜和走上主播台。这种转型在她看来只是在操作层面上,而更为根本的,属于新闻专业主义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当她写完记录这段经历的《走出中东》,发现“阿拉伯之春”已经快要被人们遗忘。“但其实这件事一直没有解决。”周轶君说,“现在看到全球一些年轻人在抗争,如果不理解他们的初衷,我们永远没办法解决它。”
如今,她再次转型做教育方面的纪录片,从内容上,似乎跟之前钻研的中东问题没什么相关性,但有一件事她觉得不曾改变:向广阔的世界寻找答案,不断地解决自己的困惑,并且相信得到的启示对大多数人也有帮助。
十年后再到以色列
讲故事的方式变了
《他乡的童年》从去年9月开始筹备,周轶君第一次尝试自己做导演。多年战地记者的经验,让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在陌生的国度找到对的人脉资源。但是拍片子烧钱的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料。
“你看《圆桌派》这季最后几集就知道,我都没有新衣服可以换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