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在今天:末世危机背后的人性世界(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使女的故事》在今天:末世危机背后的人性世界


《使女的故事》写的是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民主制度被原教旨神权打败并取代的美国,只剩下阿拉斯加一个州在苦撑,美国星条旗上的星星只剩下一颗,那里是自由女性抵抗运动的基地。在绝大部分美国土地上,女性按照其生理功能被严格区分,并按职能统一服装:一部分是做粗活的厨娘佣人(棕色服装),一部分是做花瓶太太(海蓝),还有一部分是被称作“使女”的生育机器(正红色长袍突出腹部,白色的阔边软帽遮脸)。女性同性恋者和单身逃跑者如果被抓住都会被公开宣判惩罚,刑罚是挖去一只眼睛。而这个掌管这个神权世界的男性们,似乎都患不育症,为传宗接代,很有必要拥有多个“使女”。《使女故事》在原创上并非孤立,它直接受到十九世纪的小说,哈德蕾·雅克布的《一个女奴一生中的偶发事件》的启发,“影响的焦虑”原则再次印证。
《使女的故事》至今一直列入美国高中书单,反乌托邦的故事叙述跟青春期反叛有天然的搭调,对权威的蔑视,对成年人世界的不信任,欧美青少年跟反乌托邦文学一拍即合。谷歌公司初建时两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打出“不作恶”为立业之本,这种乌托邦式的口号本身就是以硅谷青春文化中的理想主义,怒怼成人世界的作恶作假。
反乌托邦故事以少年人做主角,早在1954年英国作家戈尔丁的《蝇王》就开始了。《蝇王》再次使用反乌托邦主义文学传统中常见的孤岛主题,让一群没有文明约束的少年人自治生活,让纯洁青春的传说在独立生存中剥落,显露人性的残酷真面目。《蝇王》在美国中学被用作英文课的教科书,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
可以说初版于2008年的《饥饿游戏》三部曲,把青少年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主义推向顶峰。《饥饿游戏》这个失乐园是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这部书的出版几乎和金融危机后的“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同步,可见《饥饿游戏》触动多少年轻人的心病。
这部长篇小说一经面世就长时间居畅销书榜首,被翻译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行,“触电”后拍摄好莱坞大片轰动一时,配合电影的还有电子游戏。《饥饿游戏》的成功让美国青少年小说类迎来了一个反乌托邦主义的春天,一茬又一茬从12岁到18岁的少年人,青春期阅读都是在对世界的噩梦式解读中度过。加上纯文学作品《蝇王》《使女的故事》长期被列为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可以说美国青少年青春期文学教育,反乌托邦文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对美国80后、90后一代的三观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反乌托邦文学对相对性、游戏性的崇拜,对既定正史价值观的本能怀疑,正是组成如今美国流行文化的基本色,说白了,我们现在所目睹的街上之流行,就是二十年前已经潜移默化开始的文化播种。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