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年青一代比老一辈进步,但却被本能法则扼住咽喉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原创 钱理群 文化纵横
【导读】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往被人们所忽视的乡村建设也越来越主流化。在本次访谈中,长期关注乡村建设、青年人成长和志愿者文化的钱理群先生,讨论了他对于乡村建设问题和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看法。钱先生认为,乡村问题是近现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都可以被归入这一脉络之中。他指出,不能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混为一谈,今天的年青一代有个人主义的权利观,相比老一代人是一种进步,但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问题在于,包括青年人在内的各个阶层都失去了精神追求,失去精神追求的人纷纷诉诸本能生存法则,在维护个人利益时容易发展到极端,就成了利己主义。而乡村建设,则能为青年一代提供发展完整人格的机会。文章原载《文化纵横》2019年第6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乡村建设与青年人的精神成长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
访谈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乡村建设。而自“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以来,乡村建设似乎越来越“主流化”。很多人摇身一变都成了“乡村振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实际上是否真的改善了乡村的现状是颇为可疑的。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钱理群:在最近的文章和演讲中,我已经提到要开始认识这一变化。晏阳初当时也讲,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多了是个好事,但太多之后就可能会变质。今天的“乡村建设”面临的也是这一状况。
在中国做乡村建设的确不容易,但是对此也不必太悲观。面对今天这个局面,我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还要再在体制中沉潜十年。在中国做“乡村建设”需要两种精神:其一是韧性,不能想着一下解决总问题,必须认识到乡村建设是长期的事情;其二是智慧,就是要善于在种种制约条件下寻找和开拓生存与发展的空隙。
我还注意到,乡村建设进行了这么多年,其中有发展也有变化。早期的乡村建设,更多的是通过社会参与去改变农村。但后来你们的这些新的探索—如创办市民农园,开展让市民包地、种地参与农业生产等活动—实际上体现了通过经济引领乡村建设发展的特点。
如今温饱已经不成为问题了,所以年青一代在寻找新的精神追求。我觉得乡建活动受到年青一代的欢迎,就与此有关。因此,年青一代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变化,为今天及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乡村建设也为年青一代提供了发展更健全人格的机会。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