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最初的样子,致敬台湾新浪潮电影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2020年10月23日—25日,作为首届IM两岸青年影展重要展映单元,“风从海上来 · 台湾新电影数字修复版”在平潭创业园的国学中心举行。可容纳几百人的大厅里,都为中式椅子,每场放映时间都持续两个半小时。一位与会记者抱怨着椅子太硬,但放映活动场场不落,连续在“冷板凳”上坐了两个整天。每一部电影放映结束,现场都会自动爆发出掌声。
三天的时间,台湾新电影跨越了三十多年的距离,在海峡对岸重获新生。今年,这份感动将会以新的方式继续。
1982年8月,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和张毅执导的集锦式剧情片《光阴的故事》在台湾全省联映。这部影片采取散文式的结构方法,连缀起四段故事,一反戏剧化叙事传统,令岛内观众耳目一新。《光阴的故事》拉开了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序幕——以此为开端,一群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的导演,互相支持扶携,陆续拍摄了一批在形式及内容上与当时主流电影较不同的作品,为台湾电影铺出一条返朴的路向,也勾连出电影的“成长—历史记忆”主题,台湾电影史的一片灿烂就此孕育而出。

电影是最初的样子,致敬台湾新浪潮电影


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
(左起:侯孝贤、杨德昌、陈国富、詹宏志)
回顾
外乡人的本土叙事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影坛充斥着武打片和琼瑶式的言情片。70年代末,渲染色情或暴力的影片又一度泛滥。走进80年代,经济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渐趋恶化,台湾走入了政治、经济、社会变化最巨的时期。秉持着中国社会、历史、哲学及文化传统,又深受随经济强势而来的美国、日本现代文化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台湾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同困境。什么是台湾?谁是真正的台湾人?文学与艺术领域孜孜不倦地探讨这些主旨性的问题。

电影是最初的样子,致敬台湾新浪潮电影


赓续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界开启的乡土文学运动,80年代,台湾艺术界发起了浩浩荡荡的新电影运动,一以贯之的原始母题即是外乡人的本土叙事。1986年,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讲述了主人公幼年随家人迁居到台湾后的种种往事,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对父辈的情感大多建立在“补偿”的心理情感机制上。爱屋及乌,作为“移民”的阿孝对于原乡的乡土认同来自于对父辈的认同。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