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告别了挚爱的教育事业,她的一生,岁月如歌……(1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当然,情感驱动、渗透、引领生命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是“苦恼的存在物”这一情感本体论命题。朱小蔓结合人的生命发展阶段的特性,对人的情感世界发生变化、人生经验发生改变的过程进行描述,认为它“由情动—感受、体验—理解、价值化—人格化三个相互联系并相互过渡的过程构成,三者之间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递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她并没有片面强调“快乐”之类肯定性情感感受与体验的发展和教育主张,而是充分揭示了其中的复杂性:“情感教育高层发展的内向化水平体现在:主体内部必须体验价值冲突带来的焦虑、痛苦、忧患等情愫。”“教育如果不进入这一‘冲突圈’,就始终是外在的、不触及灵魂的,因而也不会对人格真正起作用。”
四是情感因缘论。我觉得,情感世界的“因缘”性不同于理性世界的“因果”性,它更深刻地彰显了情感本体的存在论意义。这个“存在”不是传统哲学外在于人、只诉诸人的理性的“客观存在”,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那个与人密不可分,人置身、参与、创造、享受于其中,充满人文诗意的“活的世界”或“生活世界”。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因缘际会”。这种缘分和际会是诗意性、在场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正是因为更钟情于这种行知合一、情理交融的“因缘际会”,朱小蔓从起初比较纯粹的情感与情感教育哲学致思,到后来一边致力于思辨一边转身中小学一线教育现场,并热情鼓励后学投身各种不同教育模式的情境化、田野式、实践性研究。唯其如此,才使她的情感教育哲学不仅更加体大思精,而且也更加充满诗意、更加血肉丰满,为推进她竭力倡导的以“情感文明”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博大而簇新的智慧,并使她具备了像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李吉林等人的大家风范。
情感最根本的规定、最高的境界是“爱”。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在爱里一切都得丰足。”朱小蔓把她一生的“教育爱”无私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滋养了万千学子丰足而幸福的人生。因此,她的人生是丰足而幸福的。(作者李庆明,系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情境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情感教育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王平
朱小蔓一生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她不仅奠基并开拓了情感教育研究领域,而且自身就是一个情感丰富、文明而优雅的人。她的情感教育思想是指向生命完整和精神关怀的、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的人道主义教育范式。
作为一种生命哲学,情感教育倡导,因为对生命的思索和关心而关心情感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培养情感丰富、饱满、健康的,生命鲜活的人,等等。这些是教育学永恒的追求和使命。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