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连接(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对艺术作品的复制自古已有,但是到了照相技术出现后,由于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它对大众的意义,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才显示出来。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指出,照相、电影这样的机械复制,使原来只属于少数人观赏且需要凝神观照的艺术,变成了人人可以触及的艺术,原来的灵韵消失了,大众的主体性凸显了,感知的方式也改变了,这时候艺术的那种膜拜价值变成了展示价值。艺术与公众日常生活的连接也因此更加紧密起来。当数字时代到来,数字化对艺术品的复制,其能力、规模、质量,已经远远超出本雅明的时代,因而,艺术的数字化在塑造相应的观赏群体、感知方式、与生活场景的连接等方面,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
 

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连接


孩子们与光影装置艺术互动。陈霖摄于浦东美术馆
首先,艺术的数字化增强了艺术与普通人、与日常生活的连接。谷歌艺术计划第一批博物馆2011年2月正式上线,第一期仅容纳了 9 个国家 17 座博物馆的 1000多幅作品,基本来自欧美。上线第一年的访问用户数就相当于全球参观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当年累计参观人数的总和。在我们国家,这些工作也正在各个博物馆开展。比如说,“数字敦煌”对敦煌石窟和相关文物进行全面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将获得的图像、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和文献数据汇集起来起来,构建起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全球共享。这种远程访问、触达,无疑使艺术渗透到更广泛的人群,与他们发生关联,从而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连接


莫高窟第420窟全景漫游,数字敦煌,敦煌研究院
这种连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艺术的数字化鼓励对经典的艺术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之中。譬如,荷兰国家博物馆2013年在新版官方网站上推出网上画廊,陆续全面开放供用户免费下载使用的高清藏品图片,包括无损TIFF格式图档在内的其拥有版权的所有藏品图片,并不对图片使用进行任何限制。博物馆发布藏品信息、高清影像、鼓励用户创造性使用,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设计大奖。他们邀请公众以馆内藏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艺术,不受形式限制。从平面设计,到装置艺术,应用艺术,再到服装设计,摄影摄像,只要你受到艺术品的任何启发,都可以参赛。于是,有人在名画的启示下,设计了眼罩,做帽子,等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