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连接(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其三,与上一点相联系,艺术的数字化不仅塑造了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观赏,而且促进了公众的参与。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边界开始松动与模糊,有些数字艺术需要在公众的参与和协作下完成。如德国艺术家莫尼卡·弗莱什曼、沃尔夫冈·斯特劳斯和克里斯蒂安-A.比恩共同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流动视图》,以一个嵌入基座的屏幕的形式,建构了一个虚拟水池;观众俯身在基座上方,可以看到他们在显示器上的映像,而他们在屏幕上的触摸则会制造出一种由算法产生的波形,这种波形扭曲了图像。观众在与作品的这种交互中,不仅实现了作品的动态呈现,而且也通过算法控制图像唤起观众的自我审视,对自我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艺术的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连接


《流动视图》,网上视频截图
艺术家佩里·巴德制作的《这边走》艺术项目,更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公众参与。巴德接受了英国提赛德大学的委托,构思一个与地方合作的艺术项目。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个网站,作为驻纽约的巴德和英国米德尔斯堡的青少年之间交流的生产平台,参与创作关于他们的North Ormesby社区的作品。青少年志愿者让当地社区成员参与到关于他们环境的讨论中,并为该项目收集访谈。他们研究了过去的图像,同时也收集了该镇的当代图像。图像和声音被上传到网站上,首先通过在线论坛讨论,进行排序,然后在纽约下载和编辑。巴德将以前访问该地区时拍摄的工业景观录像与英国小组拍摄的图像分层组合,进行编辑,产生出9分钟的循环视频。这个视频在小镇热闹的集市广场上,从一辆卡车后部的投影上进行播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的公众深度参与到艺术家的项目中,艺术作品在传递本地生活的记忆和现实的同时,也重构了地方,并且使之拓展到了更广的空间。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可以说,艺术的数字化在公众的接受中得到延续、拓展。不管是网上艺术,还是实体的艺术,观众通过拍摄、制作、上传、转发等一系列行动,展开艺术的再媒介化。艺术扩散的过程因为不断被再媒介化,而具有更丰富的生成性。像抖音和B站等视频社交空间,许多用户能够熟悉地操弄影像技术,往往以影像剪辑的方式对母本进行引用、加工和阐释,生成更多的影像表达。大量非体制内的、非专业的人士,以UGC的方式展开往往带有亚文化色彩的艺术创作,由此推进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连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