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与《今天》: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北岛与《今天》: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今天》创刊号
1979年起,《今天》杂志举办了多次盛况空前的文学活动,包括在北京师范大学和紫竹院公园的“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玉渊潭八一湖畔的诗歌朗诵会等,激励了一大批当时渴望不同于官方诗歌形态的年轻读者。直到20世纪80年底,这本北岛任主编、芒克任副主编的《今天》,在出版了九期杂志外加三期《今天文学研究会文学资料》之后,被要求停刊,终止一切活动。
1980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刊登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诗刊》近期作品的倾向,特别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而导致所谓“读不懂”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尽管文章主要的批判对象是九叶派老诗人杜运燮(1918—2002)的《秋》,但本文标题中的“朦胧”一词,在后续的讨论中被较多地用在描述1979年到1982年间在《诗刊》多次发表的《今天》诗人北岛、舒婷(1952—)、顾城(1956—1993)、杨炼(1955— )、江河(1949— )的诗作。这些不少是从《今天》转载而来的作品,被贴上了“朦胧诗”的标签,但“朦胧”这个本来用以负面批评的词语日渐褪去了原初的贬义。
几位代表了《今天》作者的诗人——顾城、舒婷、江河——应邀参加1980年“诗刊社”主办的第一届“青春诗会”,进一步奠定了“朦胧诗”的历史地位。甚至参加此次“青春诗会”的另一些诗人,包括王小妮(1955— )、梁小斌(1954— ),日后也被归入了“朦胧诗人”的行列。1980年到1983年间,还出现了三篇被称为“三个崛起”的文章——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接连为“朦胧诗”的历史价值做出了肯定性的定位。此外,阎月君编的《朦胧诗选》(1982/1985年),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的《五人诗选》(1986年)等出版物也对朦胧诗的经典化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在看来,当年被视为“朦胧诗”的大部分代表作品,包括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宣告》《回答》,对现代诗“朦胧”诗意的追求其实是有限的。比如北岛的“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宣告》)或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都明确地表达了主流辩证历史的模式——社会或精神历史指向必然是从伤痛的深渊迈向希望的未来。而《今天》群体里的另一些诗人如芒克、多多(1951—)、田晓青(1953— )、严力(1954— )等人的作品在当时并未获《诗刊》发表,或许是因为他们更加灰色、晦涩或另类的风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