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与《今天》: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上海,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也出现了朱育琳(1928—1968)为核心的诗歌沙龙,其中陈建华(1947— )深具波德莱尔(Baudelaire,1821—1867)象征主义风格的诗(后结集为《红坟草》)也在占据主导地位的写作法则之外开辟了新的疆域。另一个重要的诗歌社群是贵州诗人哑默的“野鸭沙龙”,从20世纪60年代末间断地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
03.
“第三代人”
从诗学上说,以《今天》诗人为代表的朦胧诗对于文学史的积极意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显得更为突出。北岛发表于1986年的长诗《白日梦》摆脱了早期英雄主义倾向,更侧重对生命经验的隐喻性表达。“我注定要坐在岸边/在一张白纸上/期待着老年斑纹似的词”(《白日梦》)。这样的诗句,显示出对语言、沉默、时间等问题的冥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当时的“寻根”文学潮流相呼应,朦胧诗人杨炼和江河开始了“史诗”写作,把诗歌题材拓展到传统文明和神话故事这类题材。杨炼在九寨沟受藏传佛教启示而作的长诗《诺日朗》(1983年)和江河重写中国神话的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1985年)成为他们突破朦胧诗早期模式的代表作。
在《诺日朗》的“偈子”一节中,杨炼从貌似佛理的逻辑出发,推进了鲁迅(1881—1936)式的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悖论,也重写了朦胧诗中主导的辩证史观,“为期待而绝望/为绝望而期待/绝望是最完美的期待/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期待不一定开始/绝望也未必结束”。
1982年10月初的一个夜晚,来自四川几所大学的胡冬(1962— )、赵野(1960— )、万夏(1962— )、唐亚平(1962— )等年轻诗人相聚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围着篝火,率先提出了“第三代人”的概念。到了1985年万夏编的《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正式开辟了“第三代诗会”的栏目,将朦胧诗之前称为第一代,朦胧诗列为第二代,而朦胧诗之后则是第三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的诗歌流派开始风起云涌,有与“史诗”潮流相近的文化派“整体主义”〔石光华(1958— )、宋炜(1964— )等〕,也有激进反文化的“非非”〔周伦佑(1952— )、杨黎(1962— )等〕,狂欢式的“莽汉”〔李亚伟(1963— )、万夏等〕,不乏反讽的“撒娇”〔京不特(1965—)、默默(1964— )等〕,或崇尚日常口语的“他们”〔于坚(1954— )、韩东(1961— )等〕等诗群。1986年10月21日和24日,《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推出了徐敬亚等发起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包罗了100多位诗人所组建的64家自立门户的“诗派”,宛如是对朦胧诗世代的集体告别。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