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微』新书速递|她是《刘巧儿》的原型,真实经历远比剧中更勇敢(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此案结束大约一年后,关于这一案件的一系列文化作品出现,并获得了新的政治与文化意义。先是在1944年,延安的重要报纸《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一文,称赞此案件的处理为政府的治理和干部端正工作方式做出了榜样,是处理乡村纠纷的司法新模式。这篇文章将一个产生于小村庄的案例从革命根据地的边缘地区带到了政治中心——延安。然后在1944年和1945年,重庆《新华日报》两次报道了这个案件,将它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解放妇女、实行民主的一个有力例证,意在赢得国统区妇女和广大民众的支持。
在1944年到1956年之间,一群革命文艺工作者在这个案件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一系列文化作品,将此一案件从司法和政治领域的样板变为艺术创作的原型。1944年,艺术家古元(1919~1996)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幅版画,表现了马锡五解决乡村纠纷的方式和场景。1944年底到1945年初,延安的女作家袁静(1914~1999)根据此案写出了剧本《刘巧儿告状》,并被当地的秦腔爱好者改编、配曲,搬上了舞台,在延安和周边地区演出。在剧本中,袁静不仅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包办婚姻,敢于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女青年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中年妇女的角色,作为“社会母亲”指导并帮助反叛的女儿。这样的妇女形象已经超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关于女性的话语,表达了袁静在20世纪社会转型和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对妇女与国家关系的看法。
稍后,陕北当地的一位盲艺人韩起祥听到别人转述《刘巧儿告状》的故事,将其改编为说书《刘巧团圆》。因适合当地民众的口味,《刘巧团圆》在边区广为传播。从1946年到1950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胜利,袁静的剧本和韩起祥的说书底本曾在延安、东北、香港、北京等地出版,甚至很有可能为配合当地的土改和社会改革,在东北新解放区上演过。
这个以法律案件为蓝本的故事在1949年之后继续展开。首先在1950年初,评剧演员新凤霞(1927~1998)在剧作家和导演帮助下,以韩起祥的说书和袁静的剧本为底本,演出了评剧《刘巧儿》。该剧曾在北京和天津上演,为即将颁布的新《婚姻法》进行宣传。在这出新的评剧中,新凤霞扮演主角刘巧儿,她以精湛的演技完美地诠释了一位勇敢女性的形象,使新《婚姻法》以及婚姻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1956年,在评剧取得广泛成功的基础上,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刘巧儿》。在影片中,刘巧儿代表了新中国妇女的形象,追求婚姻自主与幸福,受到全国观众的广泛欢迎。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