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陕北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根一样的存在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河庄坪乡西沟知青。左起史砚华、王克明、王新华、谢侯之

远去的陕北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根一样的存在


本版两位作者谢侯之、王克明均是当年插队陕北的北京知青,谢侯之现在是身居德国的计算机专家,近些年来他写了回忆陕北插队生活的系列散文,已集成书稿,名为《椿树峁》,书里收入了他传播甚广的《乡学》等文,日前由中华书局出版,出书之前特邀专攻陕北文化的王克明写了篇序言。本版刊发王克明新写的这篇序言和谢侯之刚刚完成的一篇新作,读者朋友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对当年山地生活的忆旧和体悟。
“他是一个散文家”
◎王克明
我早就想,我们西沟两位插队老友的文章,以后得想办法结集出书。一个是王新华,一个是谢侯之,都写插队写陕北,风格不同,却都是一流文章,动情勾魂。这事儿我惦记了多年,也跟他俩说了多年,逮机会就到处转他们文章,俩人却都不大以为然。因为一个搞科研的博士,一个计算机博士,写作都只是性情中事而已,有感才发。
终于看到谢侯之的这本《椿树峁》散文集能出版了,我这心愿了了一半儿。想起多年前我对他说:“嗨你知道吗?你是个散文家哎。”他眼一瞥嘴一撇:“去!”今天,事却成真,为他高兴。
这件事奠定了我们一生的友谊
谢侯之不是谢侯之本名,是他笔名。为什么是这么个笔名?只因为他年少时得了外号谢猴子,山里几年,我们都这么呼他,于是这成了他陕北记忆的组成部分。我理解,他把这个记忆幽默成笔名,也是给自己的人生取了一种定义。远方的陕北,远去的陕北,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根一样的存在。
椿树峁是他插队的那个山村,是今天已经不存在的那个村庄的名字。那时,椿树峁跟我们村地界相邻,在我们最北端山峁的对面。每年我们在那里种糜子,从春到秋,耕种锄割,只要去那儿干活儿,抬头就见椿树峁,隔着一条沟,对面山上,常见。
但我只去过两次那村子。一次是刚到陕北时,1969年初,春节前腊月二十九。那天,为了点儿丢失的过年食品,我和同学一起上椿树峁,去找打架的知青帮手。后来知道,那时刚到椿树峁的男知青,住在生产队副队长家的窑洞里。我肯定是在那个窑洞里找到他们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