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冰雪诗千秋家国心(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可以说,《诗经》冰雪诗开创了见冰雪而伤怀的民本主义精神,成为后世“民胞物与”情结的先声。曹操的诗就是典型,如《苦寒行》:“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在大雪纷飞的溪谷,行人稀少,却有人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这一幕,让诗人想起《诗经·东山》一诗,深深触动哀伤。这是曹操于建安十一年(206)春,亲征高干途中写成,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对民众的同情。
与曹操的《苦寒行》一样,王粲的《七哀诗》(其三)也是将边地的苦寒雪景展现在诗中,“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借冰雪表达对人民的同情。蔡琰《悲愤诗》“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张衡《四愁诗》“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晞,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张华《劳还师歌》“昔往冒隆暑,今来白雪霏”等,或赞叹征人的为国牺牲,或表达对辛苦征战的士卒的感念之情。
近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将这种忧民之忧上升为国家民族之忧、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自称“饮冰室主人”,文集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正是一代代中华志士本着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毅勇,最终实现了“环球同此凉热”。

一阕冰雪诗千秋家国心


明代蓝瑛《画雪图》(局部)
托雪吟志的审美情趣
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说:“天文惟雪诗最多,花木惟梅诗最多。”当科学家在探寻“为什么每一片雪花都不一样”时,中国的文人雅士早就给出了答案:一样的冰雪,不一样的性格。
雪落在哪里,冰凝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落在哪个诗人的心里。
落在征人心里,它就是一树梨花,那抹雪域亮色,就是将士的斗志,冰凉的外表里面乃是一腔火热。落在关山的暴雪,“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它就是漫天的家国豪情,戍边苦寒怎能敌过家国情仇?熔铸成诗人洁净的心境赤诚的挚情。落在行人的脚下,便是乐音,“独来独往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那踏雪的声音比银粟玉沙更能挥洒胸臆。落在归人的头上,便是期待,“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门似乎配不上这雪,只有农家的清寒与诗韵契合。落在酒杯里,便是友情,“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这酒的温度便是雪的温度,友谊的慰藉亦是精神的慰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