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艺研究丨文明的胎记——青黛色的砖雕(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苏派砖雕构件一组(原色与彩绘)
于是,就有了青砖到砖雕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正好经历了“水木金火土”五次蜕变:把“土”与“水”溶解,抟练泥筋;以“木”燃“火”,烧制砖坯;再以钢铁锻冶刀具的“金”雕凿成为砖雕。五个环节恰好完成了“五行相合”,其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缺一不可。这一现象是其它雕刻门类品种中没有的。
“花活”的次第绽放
没有万年不烂的石,只有千年不烂的砖。
这是“香山帮”“花活”工匠的口头禅。这句话显然是工匠为行业作的广告,有夸大其词的半疑,但如果从目前苏州古代砖雕遗存中分析,石雕、木雕和砖雕三者中,砖雕的生命力丝毫不逊,在抗风化上甚至更胜一筹。譬如,明代开元寺无梁殿的砖筑和吴中太湖东西山岛屿上的各式砖雕,在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和人类纷争的战火洗礼后,仍然日月同辉,与我们相伴至今,叙说着建筑的过往。
明代万历年间的苏州开元寺藏经楼,整个建筑不用一根木筑,屹立500余年全靠砖。
砖雕在中国古代的出现,晚于石雕与木雕。这是因为砖用于建筑,首先是作为一般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然后才是特殊的建筑构件与工艺材料。自然石与自然木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工艺雕刻材料,但是砖不是自然物,砖是经过选土、抟泥、定型、烧制后,才能作为砖雕材料或特殊建筑构件的。相对于属于矿物的石材,其硬度在没有科技支撑的年代,具有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力(如刻划、压入或研磨)的侵入能力。所以,石材无法实现人们精雕细刻的愿望,在传统建筑中石雕只是配角,大部分作为基础之材,偶有雕琢,也是劳命伤财,难易精细;而相对于属于植物的木材,其密度与砖相当,在有了铁器刀具条件的支撑下,可随心所欲地通过精雕细刻来实现人们对美的追求愿望。但木雕在檐内檐外,怕虫蚀、风雨、暑寒,易开裂易腐败。致命的是其怕火,一焚涂地。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