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上海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张爱玲在上海的惊艳和渐隐
叶周
(本文原载《上海文学》2021年第9期。叶周新作《远行者的文学地图——迁徙、空间创造与流动景观》刊载于《花城》2021年第5期)
上海老报人邵琼还记得,抗战胜利后她从重庆来到上海,叶以群交给她一个任务,要她去接近张爱玲。当时叶以群正在主持文艺联络社,做的是团结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工作,争取张爱玲自然成了他的目标之一。
抗战胜利以后,聚集在重庆的许多进步文化人纷纷回到上海,茅盾、于伶、胡风、老舍、叶以群等都先后回来了。他们对上海非常熟悉,抗战前也一直在这里生活。一时四川路一带空置的房子变得紧俏起来,文化人们除了考虑家眷住宿以外,有的还把在重庆办的刊物和出版社都搬到上海来了。他们的回归给走出“孤岛”阴影的上海文坛带来了蓬勃的生气。为了适应上海人的“势利眼”,重庆回来的文化人一改过去的穷酸穿着,大多换了西装,很有绅士气派。
邵琼离开重庆《民主报》,应邀加盟上海《世界晨报》。当时刚刚复刊的这张报纸,由冯亦代、姚苏凤主编。到了上海,来接她的是重庆时的老朋友叶以群。我可以想象,当年的父亲叶以群一定穿着浅色的西装,戴着领带,不论在重庆,还是在上海,或是到香港,他都是西装笔挺的。一直到建国后,他的服装总是熨烫得裤缝清晰笔挺。邵琼明白了,能来《世界晨报》,全靠以群的推荐。叶以群和冯亦代不仅是老朋友,而且都是同一个文艺机构的负责人。

张爱玲在上海


▲叶以群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
中外文艺联络社成立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以沟通中外、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化交流为己任,侧重介绍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叶以群在发表于1945年12月《文联》创刊号上的 《我来介绍“文联社”》一文中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八个月,文艺工作者聚集香港。不久内地的文艺(文化)出版活动就逐渐复生。于是,就有很多内地的地方刊物向留居香港的文艺工作者要求大量的稿件。同时,南洋各地的华侨报刊,也受到香港文化运动的影响而逐渐多起来,纷纷向香港要求稿件的接济。这么一来,香港的文艺工作者却立刻感到应付不暇逐了”。“于是经大家商量,成立了一个中外文艺通讯社。……这通讯社事实上成了各地的作者、编者和读者的一个互助联谊的机关。”文通社的通信联络网从内地的重庆、桂林,到南洋的新加坡、菲律宾,以至美国的纽约,十分广泛。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