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上海(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后来没多久,张爱玲就去了香港。又去美国。似乎上海是她创作的源泉,她成名于上海“孤岛”时期,那是一个畸形的城市环境和文化氛围。她在那里如鱼得水,挥洒自如。可是离开了上海,她的作品少了;再后来去了美国,先是尝试翻译中国清代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后来又尝试英文写作,但是一直不顺利,无奈之下再回到中文写作,即便有也尽失往日的光彩。就像一朵被拔离沃土的灿烂玫瑰,渐渐凋谢。
可是她在上海的几位合作者柯灵、桑弧和朱端钧等在文革年代经历了炼狱般的磨难,幸存下来,晚年亦老树发华枝,创作出名篇佳作。他们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完成了人生的谢幕。人生不同的抉择所带来的不同的命运,孰幸孰哀,一语难言。
▲桑弧导演在拍摄《子夜》现场
导演桑弧,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做导演,擅长拍摄文学作品改编的作品,文革前他曾拍摄过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祝福》,以及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他的电影作品在中国电影史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文革后,他还拍摄了根据茅盾著名小说改编的《子夜》。影片拍摄时为了帮助年轻的演员熟悉了解十里洋场上海的历史习俗,桑弧特地请来了老演员孙景璐到场为年轻演员辅导。那时我还在上大学,通过上影厂老厂长、剧作家于伶的介绍,带着同学去摄影棚参观。我看见温文而雅的桑弧导演坐在现场,神清气定,安安静静地指挥着拍摄,显出了著名导演的独特风采。那天拍摄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里股市狂泻的一幕,只听得副导演一声令下,摄影棚里的股民一个个像吃了兴奋剂似地躁动起来,狂啸不已。不过《子夜》并没有像《祝福》那么成功,当时男主角挑选了擅演农民和共产党干部的著名演员李仁堂,出演上海的民族资本家吴荪甫,遗憾的是这一选择没有获得最广大观众的认同。
文革以后,柯灵在散文的写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他以精雕细琢的态度来锻文炼句,文字精致清雅。几乎每写一个句子,都有千锤百炼之功,他自称文字生涯为“煮字”为“墨磨人”。他把写好一篇文章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起草文章后会在案头上放上一段不短的时间,然后反复地琢磨。年轻时我曾听过他的谆谆教诲:“写文章要厚积薄发,泛泛而写不好。”柯灵的家住在上海西区复兴西路上的一栋西式小洋楼里,门前宽阔的街道上长着遮天闭日的法国梧桐树。柯灵时常会在苦思冥想的时候,走出家门,在幽静的路上踯躅踱步。晚年的柯灵,也曾有过宏大的构想,希望创作一部关于上海百年的历史小说,也写作和发表过一些章节,但最终未能完成。但他写了不少回忆往事的文章,《遥寄张爱玲》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