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麻雀问题”的全球化与灭雀运动(10)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动物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研究员郑作新在1956年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以专家身份为灭杀麻雀提供方法指导。在此时的鸟类动物学专家笔下,麻雀完全等同于害鸟。麻雀虽然在育雏期也吃虫子,但“从全年的情况来看,麻雀的为害远远超过它对农林的一些益处。”这无异给麻雀宣判了死刑。“消灭麻雀是一个群众性的工作,必须发动和组织群众去做,并且要坚持下去,才能大量地歼灭麻雀,达到消除雀害的目的”。随后在1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又刊发了专文《除四害》,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群众性除四害运动。在社论文章中,再次突出麻雀对于粮食增产之不良影响:“农业生产中的首要任务是保证粮食的增产。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农民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老鼠、麻雀和其他害兽、害鸟的破坏,不但大大削减了粮食产量,而且还使已经收获的粮食遭到大量损耗。
因此,消灭老鼠、麻雀等害兽、害鸟,是减少粮食的损耗,保证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的一项基本措施。”“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的试验,一只麻雀一年约吃谷子三升。全国被麻雀吃掉和损坏的粮食数量不比老鼠少”。在此情势下,粮食增产,就必须扫灭麻雀。
郑作新是当时国内著名的鸟类动物学家,1930年代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生物学系,回国后从事鸟类区系调查与系统分类学研究。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从事鸟类标本整理工作。作为长期从事鸟类生物学研究的专家,其对欧美国家的灭雀历史过程不可能不了解,但还是在初期的运动中参与鼓吹灭杀麻雀,这或与当时国内声浪裹挟有关。他在文章中支持灭杀麻雀,且指出“麻雀对农作物益处不大,而害处却很大。”但他也部分肯定麻雀在特定季节里捕食有害昆虫,肯定“在城市和林区的麻雀,可以不要消灭”的观点,并认为应该研究如何在农作区控制和消灭麻雀。
从1955年11月开始,全国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雀运动,有组织地全面推进,形成各地“大战麻雀”景象。一首短诗生动再现了当时全民灭雀的震撼场面:“漫山遍野,天罗地网。树桠屋角,不准躲藏。昼夜不休,张弓放枪。麻雀绝种,万石归仓。”不论白发老人或幼齿孩童,不论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人人手持“武器”,形成声势浩大的“麻雀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就连中科院也有两千多科学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战斗”,“鸟类学家郑作新一面指挥一面轰赶。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等今天早晨不到五点就带着‘武器’进入了‘战区’”,“麻雀大遭殃,粮食省满仓”。上海人民也在1958年4月27日开展了一场全面围剿麻雀的大战。早晨五时,在全市灭雀总指挥发布总攻命令后,设在大楼屋顶上、树上、路旁、田野间无数的岗哨立刻金鼓齐鸣,红旗飞舞,对麻雀展开了轰、赶、捕、打,共歼灭麻雀和掏毁麻雀蛋二十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只,捣毁雀窝十一万零六百二十一个。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