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麻雀问题”的全球化与灭雀运动(1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苏俄人民这样的热狂,麻雀当然倒了霉。有一次有二千个(只)麻雀栖息在积谷仓上,给乡村上的人一网打尽。”对苏联灭麻雀的出发点与目的,因未见详细的一手材料,不过多阐述。20多年后的中国灭麻雀运动与此何其相似。无论是美国、苏联还是中国,都爆发了集体灭麻雀运动,笔者曾试图在中国与西方的灭雀行动间找到直接关联,但一直没有史料证明其直接相关。世界各地都发生了大规模灭杀麻雀行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全球史问题,促使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与动物生境角度再审视近代以来的麻雀问题。
四、近代以来全球农业集约化与麻雀生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极大提升。人类对地球的环境影响甚至被提升到与大自然力量相媲美的高度。近些年,学者们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新时期称为“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人类世”的人类有强大的自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成为人类新认知体系。一切违背人类自身利益的环境要素都可改变,这种思想不仅在欧美国家如此,苏联乃至中国也如此。此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持续加快,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是死亡率持续大幅下降和出生率上升的时期,这推动近代以来全球人口的加速增长,全球人口从18世纪中叶的8亿多,到19世纪中叶接近13亿,至1930年代接近20亿。人口增长对于导致人类对于粮食的需求与危机意识更为强烈,人类不断追求土地高产化、集约化。而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促动下,对“威胁”农业安全的其他物种集体灭杀。
对于1950年代中国的灭雀行为,领导人个人意志虽重要,但全球其他国家也出现这种灭雀行动,则表明此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同样问题。麻雀命运与近代以来全球农业由个体、低产向高产和集约化发展转变有关。中国的灭雀则与国内急切希望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相关。虽然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灭杀麻雀运动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麻雀被指控对粮食作物的损害,诸如小麦、玉米、燕麦、水稻、荞麦等主粮作物。
全球农业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两个棘手问题:农业增产与害虫矛盾。传统时期,农业上的害虫更多依靠鸟类的捕食。在欧洲,鸟类是控制害虫媒介的论说很早就形成,从18世纪中叶开始,从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到伯纳丁·德·圣皮埃尔(Bernadin de Saint-Pierre)都认为鸟类在维持自然的和谐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应该对其给予保护。这种看法也是19世纪欧洲在向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引入鸟类的初衷,即用鸟类消灭害虫。麻雀是引进物种中最成功和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阿根廷被用来控制飞蛾,在澳大利亚用来控制各种昆虫,在美国和加拿大用来控制成熟行道树上的黏黏虫和剪刀虫(cutworms)。美国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于1850年代开始从东部引进麻雀。从最初的乐观态度,到1870年代出现不同意见,并展开激烈讨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