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一周”·深度|50年前的跨洋握手,半个世纪的启示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50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中美隔绝20多年、尚未建交的背景下,尼克松开启先河,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总统。2月28日,中美发表第一个共同签署的政治文件——《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坚冰初破,开启崭新一页。
在对立20多年后的一个历史十字路口,中美选择对话、交往,而非继续对抗、封闭,这在当年有如“奇迹”,在当下仍堪称“传奇”。“改变世界的一周”“跨越太平洋的握手”“登月之旅”……这些经典话语承载了那段历史的分量。
今天,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美关系又来到关键的十字路口,再次面临抉择。回望50年前中美的跨洋握手、发表《上海公报》,将带来哪些重要启迪?

“改变世界的一周”·深度|50年前的跨洋握手,半个世纪的启示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 
隔绝何以打破?
1967年,一篇题为《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的文章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文章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10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angry isolation)中。”文章载于当年10月的美国《外交季刊》上,作者是一个名叫尼克松的参议员、“反共先锋”,彼时正在积极筹备竞选总统。“10亿人民”往往被用来暗指中国。
毛泽东叮嘱周恩来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美国的动向。他预感到尼克松如果上台,美国对华政策可能有变。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任第37任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尼克松再次提及“愤怒的孤立”一词。他说,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没有人民将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中。
1月28日的《人民日报》“破天荒”刊登了尼克松的演说全文,虽然是以批判的方式呈现。
没有人会相信,这最初的微妙“互动”将在几年后衍生出一场轰动世界的访问。
当时,中美在彼此眼中都是“洪水猛兽”,一个是要坚决打倒的美帝国主义,一个是红色极“左”的共产主义国家。两国分处太平洋东西两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都天差地别,没有交往,鲜有交集。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