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畏兀儿基督徒拉班-扫马的横跨亚欧之旅(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景教画砖
正因如此,经过数百年的传播之,拉班扫马时代的蒙古和中国景教已经显得高度本土化。最早尝试归化突厥部落的传教士,来自中亚景教社区的粟特裔商人与教会人员。他们会把景教的传统与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游牧习俗结合起来。比如为了传教,传教士将十字符号和突厥人原始信仰里的“万”字符号结合起来。哪怕牧民们不懂十字的宗教含义,也会把这些十字做成护身符或者腰牌,甚至刻在额头上。
景教与蒙古高原原始信仰的结合
景教原本有斋戒传统。但在草原地区,人们的主要饮食就是肉和奶。所以传教士就允许牧民们以奶来代替素食。
但这样的高度本土化和随意世俗化,结果就是景教徒变得极其不虔诚。他们不懂得用叙利亚文祈祷,即便有用叙利亚文写成的经典但却无法解读其含义。在婚姻上,他们和蒙古人或汉人一样,允许一夫多妻。就连那些向蒙古王公子弟们传授教义和福音书的天主教徒,虽然懂得关于经典的知识,但也是非常的入世。醉心于妻子儿女和现世的名利而不能自拔。
所以在西方旅行者的眼里,景教徒的习俗已经被鞑靼化或者撒拉森化。在这样喧嚣而功利的大环境下,年轻的扫马不流于时俗,苦心研读基督教经典。他师从名师,在位于今天北京房山的景教寺院闭观7年,这座十字寺原本是佛教庙宇,始创于东晋,唐贞观十二年( 公元 638 年) 重修,辽代再修后更名为三盆山崇圣院,到了元代改为景教教堂,元顺帝赐名十字寺。房山景教十字寺的遗址至今尚存,虽然房舍无存,但房基仍可辨,特别是留存下来两块汉白玉石碑,记载了它过去承载的特殊历史。一块石碑为辽代《大都崇圣院碑记》,立碑时间是辽应历十年(公元 960 年) ,一块为元代《大元敕赐十字寺碑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二十五年( 公元1365 年) 。两块石碑相距 400多年,寺院性质也由佛教转成景教。这里的潜心修行,为日后在外交和宗教场合的随机应变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后来,一位汪古部贵族的后裔马可,听闻了拉班的大名。于是也来到了他的门下,两人一边耕种、一边修行。扫马之所以被称为拉班•扫马,也是因为“拉班”在叙利亚语中就是大师和长老的意思,所以拉班-扫马的意思就是“扫马先生”,这也是对他学历和见识水平的肯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