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与形名:恒山哲思的自然智慧(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四、 恒山有恒象
恒山是象之博大。从意境的层面探讨,恒山作为北方名山,矗立于山西省浑源县。许多人知道恒山,但却往往不知道浑源。浑源地界所成就恒山作为五岳之一,是大观之名山。有心之山,有神之山,有爱之山。一座悬空寺,就浓缩了儒释道三家并存同在共生共融的典范。
人皆有象,物各有象。象由心生,心缘境存。恒山之象,意境深远、博大厚重,蕴义精深。以无象托有象,以一象显万象,以变象言常象。象中之恒山,恒山之大象,更见底气和内蕴深厚。
天地之道在此随缘地永恒流转,自然哲思在此安宁地静心澄悟。《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言之:“道者,万物之奧也,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之所保。”因此当我们说起北岳恒山是一座有故事与有内涵的山,那是因为恒山是有法则蕴道义之山,是饱含历史风蕴的需要经常踏访之山。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更缘于我们的一生仰望与千古怅思,恒山更显魅力无尽,吟叹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五、 恒山有恒思
恒山是思之精深。从哲思的内涵阐释,恒山是哲思之山,是智性之山。人要像一座山一样思考,人更要挺立如一座恒山一样思考。作为道教圣地,恒山不仅仅是一座内涵丰厚的千年名山,而且还是一种顺其自然之天地精神的象征。恒山之道,非常道也。恒山之道,无形无象,与山势同在。恒山之道,幽深厚重,与山气共呈。因应无穷的恒山之道,在无与有之间极富精神张力。《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言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渾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咳之。”它追随先生天地,继生万的宇宙格局,养育却不占有,在上善若水之天地脉络中贴近伟大而崇高的自然属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给予却不自恃有功。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言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彊。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疆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彊者則不胜,木彊则共。故坚彊处下,柔弱处上。”以退为进、以柔弱胜刚强的道家哲学绵绵地引领周流不滞的恒山之道,源流深远,思想博大,内蕴深刻,赋予恒山文化生命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言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來。默然而善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恒山之道,静立而无声,眼观而无形,体悟而无象,思接千载,有容乃大,奉献天地而不索取一物,无欲则刚。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