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反抗:汉娜·阿伦特与她笔下的犹太沙龙女主人(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这本书既像是用传统的文学阐释学解读拉结的一生,同时又是作者本人思想轨迹的一段忠实记录。为一个一百年前的犹太女人作传,并非阿伦特一时心血来潮。从1920年代末海德堡和法兰克福的求学时代起,阿伦特就开始研究德国浪漫派。她在海德堡旁听F·贡多夫的课,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师长组成一个知识分子圈,其中有犹太人也有非犹太人。(阿伦特从贡多夫的课上受益匪浅,她的德国浪漫主义情结和对犹太沙龙兴趣也是从此时开始日渐浓厚。但阿伦特此时尚未潜心学术,而是像当初的拉结·范哈根一样广结非犹太朋友、谈恋爱、扮时髦—作者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对犹太沙龙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那还只是一种顺其自然。直到后来,魏玛共和国后期反犹势力膨胀,阿伦特开始深入思考自己、思考犹太女人的处境。这个思考最终指向了犹太人问题,即犹太人的自我确立(Selbstbehauptung)与自我规定(Selbstbestimmung)问题。
在老师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支持下,阿伦特向德国研究学会前身德国科学临时学会申请奖学金,当时的论文题目是《以拉结·范哈根的生平为例研究德犹同化问题》。作为19世纪初柏林沙龙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犹太沙龙女主人,拉结·范哈根在很多方面都令年轻的哲学博士阿伦特感到强烈共鸣;她对犹太身份的认知,为获得承认所作的不懈努力,成为扣动阿伦特后半生政治哲学思想的扳机。
《拉结·范哈根》共有十三章,其中前十一章写于1929-1933年;1933年,随着阿伦特流亡生活的开始,写作一度中断。1957年,书稿首先以英文出版,两年后德文版才问世。此间,随着人生阅历的改变、对某些问题认识的转变,加之颠沛流离造成一些资料遗失,作者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补充。在后两章中,阿伦特明确了当年前十一章里没有直白说出的她对犹太身份及其政治含义的理解。所有章节表面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因为每个标题后面都括出时间跨度,章节间的年代彼此相接。实际上,每个部分都以标题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线,排除了拉结一生中的偶然事件和在作者看来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的经历。这样一来,这本传记难免不给人造成主观色彩过强的印象,就算说它是作者以拉结人生为素材进行的思想创作也不为过。
拉结的犹太人身份以及阿伦特对犹太身份问题的理解,是范哈根这部传记的核心主题。【最后两章的标题分别为“在新贵与贱民之间”(Zwischen Paria und Parvenu)以及 “你永远逃不出自己的犹太身份”(Aus demJudentum kommt man nicht heraus)—作者注】阿伦特想要借助范哈根的故事揭示出社会与思想层面的反犹主义如何作用于个体命运,同时明确一个问题:无数犹太人一直努力追求融入德国市民社会,这种努力是否最终宣告失败?作者本想通过范哈根的经历找到问题的答案,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寻找渐渐变成了一种印证——印证自己对犹太人问题由模糊到清晰的判断:同化时期开始于拉结·范哈根的时代,当种族主义开始成为德国政府的政策时,不仅同化结束了,而且所有同化的渠道也随之关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