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反抗:汉娜·阿伦特与她笔下的犹太沙龙女主人(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第一章的标题为“犹太女人与施莱米尔”(Jüdin und Schlemihl)。施莱米尔是浪漫派作家沙米索笔下的著名形象,因出卖自己的影子而失去身份认同— 作者注】在拉结身上,阿伦特看到了一个完全赤手空拳要赢得社会承认与安全的女人。作为犹太人,她并不富有;作为女人,她不够漂亮;生活在启蒙时代,她文化教养不高。于是在阿伦特笔下,拉结的一生从有自我意识的那天起,就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为摆脱耻辱感、为获得话语权、为争取主流承认、为改变命运而进行的斗争。
作者把拉结的情感生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聚焦其情感与思想纠缠下的大量自我观照与反思;另一方面,作者在人物的自我剖析与个人隐私之间小心取舍,并不追踪一个女人恋爱的细枝末节和偶发因素,而是探究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促成拉结心灵成长的决定性因素。自从欧洲进入文明社会,同贵族结婚都不啻为犹太人提升社会地位的常见方式。从1790到1804年,拉结经历了数次不顺的恋爱、订婚、取消婚约,对象非官即贵;而失败的原因,多少都与她的犹太身份有理不断的关系。24岁那年,拉结结识卡尔·冯·芬克施坦伯爵,两人很快订婚;然而两年后,二人和平解除婚约。据说是因为这个贵族之家容不得一个犹太儿媳。1801年底,她又认识后来成为梅特涅顾问的弗里德里希·根茨,没过多久还是以分手收场。原因之一即是根茨对犹太人的攻击。阿伦特呈现给读者的拉结,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女人,抗拒犹太身份只是这种意识的表象之一。
作为有抱负的女性,要在男权社会取得承认,自然难上加难。尽管拉结一度对西班牙贵族拉斐尔·德·乌尔基霍爱到不能自拔,却终因后者强烈的男权思想以及沟通不畅而分道扬镳。在经历一系列跨国、跨等级的感情挫败之后,她不得不放弃通过婚姻提升自我价值这条路,并开始对之前的努力进行反思,这些都被阿伦特忠实地呈现出来:与生俱来的双重边缘人身份—— 犹太、女性(意识)——根本无法通过婚姻化解,反而成为所谓理想婚姻的最大障碍。恰恰是这种强烈的边缘人意识和反思习惯,令阿伦特感觉自己在范哈根身上找到了知音。
拉结的第二种斗争方式是事业。在犹太、女人之外,她唯一一个靠自己努力而赢得的身份标签,就是19世纪初柏林最著名的文化沙龙主人。根据史料,沙龙这一风行于18世纪末巴黎上层社会的社交形式,在柏林扎根后收获了更多文化意味。通过对沙龙文化的成功移植,拉结的才能与自我价值得到极大彰显。沙龙文化的繁荣背后,是性别和犹太身份的淡化。在当时的沙龙中,女性客人相对男性客人所占比例较小;而在男性客人当中,非犹太男性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沙龙应该是一个淡化犹太人与非犹太界限的所在。不过,阿伦特对此并未作出特别的褒扬,而是深入到沙龙场所的内部,以冷静的目光审视拉结作为犹太沙龙主人所经历的内心变化。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