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论文|路风:冲破迷雾——揭开中国高铁技术进步之源(15)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在国家层次上,吸收能力有赖于包括骨干企业、供应商、用户和互补技术提供者在内的工业集群。总之,任何工业组织吸收和利用外部或外来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它在此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上述简要的理论分析已经说明,如果技术接受方没有足够的能力基础或为能力发展付出足够的努力,技术引进就不会对引进方的技术进步起到正面作用。中国铁路装备工业之所以没有因为大规模引进而重蹈汽车工业和民用航空工业的覆辙,恰恰在于它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基础,而且自主创新方针对引进路线的扭转使这个能力基础很快就重新发挥主导作用。为理解这个能力基础,我们需要追溯这个工业的技术研发历史。
(二)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来源
理解中国铁路装备工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可以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2004年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工业从来没有中断过产品开发。换句话说,这个工业的技术能力是在长达50多年的自主产品开发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全面分析这个能力基础是篇幅不允许的,所以本文集中于与高速列车直接相关的电力牵引技术。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本国技术进步的情况,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调压开关、交—直电力牵引。
中国在1956年制订的“向科学进军”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铁路牵引动力要从蒸汽机车转向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当时电力牵引的主流技术是机车从电网取交流电,经引燃管(电真空器件)整流变成直流电驱动牵引电机,并通过有级的调压开关来调压调速。
1958年,在铁道部的组织下,株洲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以下简称株机厂)和湘潭电机厂以苏联刚刚定型的H60型电力机车为原型车,开始试制型号为6Y1的电力机车。1959年,铁道部又依托株机厂成立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简称株洲所)。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困难中坚持研制。
1961年12月通车的宝凤线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是1975年全线贯通的宝成铁路从宝鸡至凤县的一段)。当时国产电力机车尚在研制中,于是中国从当时与之关系最好的西方国家法国第一次购买若干台6Y2电力机车。宝凤线通车时,剪彩用的是6Y1,但实际运营的是6Y2。
1961年,株洲所的领导在去欧洲考察时了解到已经出现半导体(硅)整流器,回国后力主发展硅整流器。当时半导体技术被西方封锁,中国不可能进口,从此株洲所走上自主研发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道路。1966年,株洲所与株机厂和北京变压器厂合作,在6Y1型的4号车上成功地用硅整流器替代了引燃管整流器。这是中国电力机车第一次采用半导体器件,也是中国在掌握核心技术上迈出的一大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