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来了!《呐喊》却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桥上的女孩》,蒙克与尼尔森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印制。

蒙克来了!《呐喊》却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蒙克《护士与床单》,布面油画。
事实上,仅盯着《呐喊》,并不是对于蒙克以及这个展览最好的打开方式。在业内看来,此次展览的更大价值在于,它呈现出蒙克好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面向,而这些面向都将启迪大众更好地理解蒙克何以走在世界艺术潮流尖端、成为表现主义绘画先驱。在历经疫情的这个特别时刻呈现蒙克的作品,尤显意味深长。蒙克可以说是在重重磨难中以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寻找到曙光的典型。此次展览的中方策展人马真正坦言:“展览名称中的‘呐喊’是蒙克的标志,但我们认为‘回响’比‘呐喊’更重要,希望这些作品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
每幅画都是蒙克的情绪日记,《呐喊》也不例外
对于没有艺术知识储备的人来说,面对蒙克的画难免一头雾水。他的很多作品在问世之初的确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议,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涂鸦式习作。其代表作《呐喊》在不少人眼中俨然“闹鬼的黄昏”,只见一个性别不明、犹如幽灵般的人物站在奥斯陆峡湾旁,神情惊恐地以双手捂着耳朵。
蒙克的画其实是他的情绪日记,只不过时间上有所延迟。“我的艺术实际上是一种自愿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关系的自我剖白。”“我并不是画我现在看到的,而是画我过去看到的。”对于自己的创作,蒙克也留下过这样的自述。蒙克的一生,饱受亲人离世、自身糟糕的健康及精神状况、坎坷情感经历等折磨,他却用绘画创作来对抗生命中的苦痛。蒙克在画中强烈地传达着自己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这些作品完全以艺术天赋本能地洞察和表现心灵。
《呐喊》似有超现实意味的经典一幕,竟然是有现实事件对应的。蒙克曾回忆这幕情形:“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阳已经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像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脚步,轻轻倚在篱笆边,极度的疲倦已经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挪威海湾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走着,而我却呆呆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蒙克用《呐喊》画面表现的情绪,渐渐被视为人类面对现实焦虑的一种象征符号,甚至在百余年后成了流传甚广的表情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