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十大好书巡礼│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2)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出身于小县城工人家庭的我初为人母,颇有“现学现卖”“亡羊补牢”的狼狈与窘迫。我的朋友如嫣是个全职母亲,她当母亲则显得从容很多。如嫣出身于书香门第,多才多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她从小给孩子看英文绘本、唱英文儿歌。自己教孩子的同时,她专门开通了一个有关绘本育儿的微信公众号。虽然我也偶尔照葫芦画瓢地唱给儿子听,但五音不全的唱法和中国式英文的发音,怎么听都难掩东施效颦之态。如嫣花费了更多的精力、财力在孩子的语音、语义、语感、乐感的培养上,教育内容的难度、准确度、精细度、审美度都更上一层楼,这让我望洋兴叹。

2021年十大好书巡礼│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


传统童谣来源于日常生活,每一代人在养育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这些曲调,又自然而然地通过日常生活传递给下一代。我婆婆的民谣固然有些粗俗,一点也不忌讳世俗生活尤其是吃喝拉撒甚至性话题的日常坦露,但却天真、质朴,而且有劳动人民对于人情、金钱、等级、婚姻观念的深刻洞察和戏谑表达。
我所吟唱的歌谣无疑是近现代学校大规模兴起、科学教育观念普及后的产物。这些儿歌简单、直白、朗朗上口且充满童趣,与传统民谣的烟火味道相比,经过成人的精心筛选,完成了从“民谣”向“童谣”的过渡。成人很容易意会到儿歌里包含的“天真无邪”的童趣,并努力保护这种“天真无邪”。伴随着童谣内容的“净化”,成人和儿童的文化世界有了截然不同的区分。我婆婆哼唱的民谣逐渐成为偶尔提起的传统民俗,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弭。
与乡土社会的“下里巴人”和城市中产的“学校倾向”相比,上层社会有更为苛刻的、高标准的认知和审美要求,我所熟悉的歌谣被如嫣视为“庸俗、幼稚”之物。不同的妈妈、不同的歌谣,体现了不同的儿童观和养育方式。母爱何以被赋予不同的等级和意义?为何我婆婆的乡村童谣听起来粗俗,却让我内心生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为何如嫣的绘本教育和英文儿歌显得如此高大上,让我自惭形秽的同时又生出向往和艳羡之情?我的个体经验和感受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
我对传统儿歌中的粗鄙内容一方面在理性上有“排斥”的心理,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有亲切感和怀旧感,传统儿歌让我怀念乡村的童年时光。葛孝亿认为,现代人的怀旧是一种社会流动中的“时光追溯机制”,是对“我们失去的历史性”以及“正在经历的历史可能性”的积极建构,正是由于历史变迁和广泛的社会流动,才会让人们怀念那些逝去的社会关系和永恒失落的“美好时光”。尽管中国正处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巨变的历史过程中,但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尤其是家庭情感、养育观念非常依赖传统,并不像川剧里的“变脸”表演,翻过一个脸谱便是另一个脸谱,传统和现代观念常常交织在人们的日常养育实践中。景军在1989—1992年针对甘肃省大川村儿童养育和消费的研究发现,大川村的育儿观念和实践交织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权威力量”:国家和政府推动的科学力量,比如免疫运动、优生科学、儿童补钙计划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