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全新视角解读水浒故事——《水浒十讲》(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青春痴梦消失于畎亩之间,此际已稍能体会书中的世事苍凉。看到结尾宋江、卢俊义死于御赐毒酒,便是生出莫名的慨叹。一个故事可以有不同的结局,亦让我心生诧异,却也只能嘀咕:为什么要舍弃无羁无束的江湖人生去皈依朝廷?梁山泊招安以后的“征四寇”部分并不精彩,但看到武松凄然出家,鲁智深闻潮而寂,直是深感悲切。当然,其时读者大多未有自己个人见解,大家只能按照上头的宣传口径去理解宋江如何搞修正主义。什么主义都是台面上的说辞,那年头有书看就好。奇怪的是,即便在“四人帮”严密管控之下,报纸上的言论口径并不完全一致,被作为政治隐喻的《水浒传》实际上发出混乱的信号,譬如谁是宋江(投降派),人们不能不生出各种猜想。在某报理论版面上,我曾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大谈宋江处心积虑打通李师师枕上关节以达圣听,其中影射意味不言而喻。
特殊年代,《水浒传》之泛政治性阅读,自有其特殊政治背景,不是吾等庶民所能细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小说自身的伦理思路带有明显的寓言特点,那种想象的江湖与庙堂的政治关系,建构了一个颇为复杂的主题,亦足以提供某些隐喻性话语,让人产生投射于现实政治的奇思异想。这些,当然只是后来才意识到的。我是后知后觉,后来终以文学为业,又几度重读《水浒传》,则是努力从文本本身去理解作品的叙事意图。这几十年的水浒阅读史,在我个人,亦是一个正反合过程。
《水浒传》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历来言人人殊,歧义迭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之列入“讲史小说”,其实并不妥切。梁山泊一百零八人仅宋江一人见于史书,整个故事与北宋末年实际事况关系不大,只是附会历史风俗的纯虚构作品。郑振铎早年称之“英雄传奇”,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命名(《水浒传的演化》,收入《中国文学论集》,开明书店1934年版)。但是到了一九五四年,郑先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全传》撰写序言,却用了“农民起义”的说法。五十年代以后,文学研究者普遍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学说,《水浒传》即被认为是一部描写农民武装斗争的小说,更有“农民起义教科书”之称。
诚然,林冲、杨志、武松一类人物带着冤情与忿恨上山落草,为《水浒传》定下了反抗的基调,梁山泊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跟官军的周旋与对抗,更显示出英雄史诗的气质。然而,由此联系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就像是指鹿为马,似是而非,终究不是,因为这部小说根本不涉及农民的生存与诉求。
对于这个“起义说”的来由,我未作过具体考究,但这种误读却引起我对《水浒传》探究的兴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