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为何成为战时首都?(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1935年前,四川省内尚无一条通往外省的省际公路,为此,国民政府组织开发西南交通。有一些人对此甚为悲观,他们说:“建筑这些崇山峻岭的公路,无异建筑万里长城,不知要牺牲多少人力物力。”
然而勤劳的川蜀子弟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艰巨工程,川黔公路、川陕公路、川湘公路和川滇公路等先后建成通车。
交通犹如人之血管,通则行动自如,阻则麻木不灵。这些工程,使各省一改往日的封闭状态,在抗战时大规模内迁、连接各省和补给前线起到积极作用。

英雄之城,为何成为战时首都?


▲1937年重庆市街道图

英雄之城,为何成为战时首都?


七七事变后,日军气焰嚣张,甚至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剑锋所指,尽是中国华北、华东的核心城市,包括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岌岌可危。
经过多年筹备,重庆已然万事俱备。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达汉口,随即正式向世界各国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1940年,国民政府又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确认重庆为“陪都”,并称“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
八年间,重庆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机关、学校和企业,人口从1936年的33万人发展到1945年的125万人,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中心。各界名人、各国外交官多达3000余人,千里万里辗转流亡,云集重庆,这里就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远东的指挥中枢。
当时的情况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重庆军民连吃住都成问题。搬迁到重庆的上海交大学生们将自己的伙食称为“八宝饭”,其中不乏霉米、老鼠屎和沙子,虽难以下咽,也不得不勉强果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