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则冷酷寓言,而非犯罪故事(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赖特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纳齐兹附近的一个种植园里,祖父是奴隶,父亲在种植园里当过工人,后来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女教师。赖特自幼过着贫穷的生活,进过孤儿院,辗转寄养在好几个亲戚家,在家和在学校都备受虐待和凌辱,为了自卫,他常常跟人打得头破血流。从小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长大的赖特,深感自己是受歧视的黑人,是“弃儿”和“局外人”(赖特有部作品以《局外人》为名),别格身上有他对社会、对周围世界怀有的又恨又怕的愤怒心理。他在阐述《土生子》创作心理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把别格的性格乘以1200万,就能得出黑人民族的心理”。
赖特之前的黑人作家,尤其是黑人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所谓哈莱姆派黑人作家,只停留在黑人生活的某些表面现象上,醉心于描写黑人民族落后的一面和这种落后带来的“异国情调”。赖特是最早一批拿起现实主义的批判之笔,深刻挖掘造成此种生活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因素,以此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此,赖特也被认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勒洛伊·琼斯曾评价:“赖特的《黑孩子》和《土生子》,是描写南方与北方的黑人的城市生活和非城市生活的两部最有永久价值的社会小说和社会批评。”赖特1946年离开美国到巴黎定居,直到去世。
继《土生子》后,赖特又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赖特的创作对黑人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少黑人作家,如安·佩特里、切斯特·海姆斯等,继承了赖特被称之为“城市现实主义”或“抗议现实主义”的传统,有些评论家将他们统称为“赖特派”,评论他们的小说“往往是痛苦与绝望交织的长声呼号……”
但如同赖特后期创作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没有达到《土生子》的水平一样,“赖特派”作家群体也鲜有能达到赖特高度的人,有些还走向了极端,一味描写美国大城市黑人区的犯罪行为,宣扬色情和暴力,着眼于血淋淋的自然主义描写,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才重新出现像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这样的优秀之作,而拉尔夫·艾里森、詹姆斯·鲍德温都曾受赖特影响和提挈,可谓赖特派余绪。
交织着恐惧的愤怒
在他胸膛里左冲右突
那么,《土生子》中的别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赖特的年代,舆论塑造社会思维定式,诬蔑黑人天性野蛮,动辄杀人、强奸,赖特之前的黑人作家或否认或分辩,只有赖特大胆塑造了一个确实非常残忍的“别格”,但他深入剖析,发掘犯罪活动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野蛮、凶暴既非天性也非民族特性,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别格的性格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土生子》的书名就隐含着这层意思。赖特把对美国社会制度的控诉,包含在一个黑人青年犯罪故事的寓言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