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6)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拉骆驼,走四方,民勤的汉人驼队遇到蒙古人的敖包,把式们会往敖包上垒上一块石头,相信可以添子添孙,添福添寿。民勤的驼把式中间还保留着不能朝着敖包小便的禁忌。骆驼客们对各族的文化事物都耳熟能详。甚至许多敖包成为骆路上的地标后,还会出现“王家鄂博”、“李家鄂博”等汉蒙文化杂糅的名称。
那个时代,河西战事、匪祸不断,长途跋涉的驼队往往遭遇不同背景的强盗,熟悉规矩的人都知道如何灵活应对。许多掌柜子、驼把式们和政界、商界、土匪、军队一定层次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交往,同样也了解许多族群的文化民俗。他们经常出入不同的文化情境,跨越地域、文化和社会的边界,身上具备混合的文化气质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五、驼道上的政治与商业整个民国时期,河西一带军阀、土匪横行,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驼队在这样的环境下贸易往来十分艰难,这也很考验驼把式们的能力和智慧。为了驼队的安全,许多掌柜子、把式头都和政府有往来,有些驼队还承接一些官方委托的运输。民国时期,民勤商会的会长魏永堃就曾受孙中山的委托,动用民勤驼队,将茶叶作为国礼送到苏联,还得到了列宁的接见。
民国后期,河西战事不断。骆驼客们必须消息灵通,哪条路上将要打仗,哪条路上换了谁的人,哪条路什么时候能走,什么时候要绕开,都需要提前知晓。但有时候军队也会强行征用驼队,用作军事运输。总之,遇到战争,驼队运输往往大受打击,商号生意也就遭了殃,马合盛茶庄的生意就败在了兵祸上。
随着当时的社会形势日趋紧张,民勤驼队的远距离运输逐渐衰败了。而另一种运输却依然活跃着。那就是在阿拉善高原各个盐池之间的短距离运输,这种运输的主要货物就是盐。因为盐的成本很低,阿拉善周边地广人稀,沙漠上少有战事,少有强盗和军队,短途驼运路线相对安全。运盐驼队大多是由拥有少量骆驼的几户人家临时搭伙而成的。当时民勤附近的运盐路线主要是从阿拉善的雅布赖盐池出发,向西过红沙岗,经下四分到河西堡;从东边则经黄坑井、芨芨草、青土湖,到达民勤,从民勤转运到宁夏中卫的盐仓;另外还有一条从北方的吉兰泰盐池运盐到现在的宁夏中卫的线路。
经由河西走廊的盐茶交易由来已久,是阿拉善周边地区与中原的物品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内地来的茶叶经由河西走廊的绿洲商业重镇贩运到蒙古高原地区,而蒙古高原的盐巴也通过阿拉善沙漠南缘的绿洲城镇转销内地。当时河西走廊东端的许多城镇,如河西堡、武威、土门子、大靖,就和宁夏平原的中卫、银川等城市构成了一个商业网络。这种由百姓自发组成的短途驼队运输,才是留在民勤老家的骆驼客们的主要生存形式。这种运输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