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7)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严家的商号响应号召公私合营了,驼队也随之“入社”。孙得正回到了原来放牧的地方和蒙古人一起放牧,又过了几年才返回民勤。当时生产队里骆驼很少,拉不起“把子”,孙得正从此再也没有拉过骆驼。一辈子和牲畜打交道的孙得正不会种地,所以他重操旧业,一直给村集体放牧牛羊。如果有人愿意听,他还是会和人们聊起当年在驼道上的过往。

凉州文化|河西驼道最后的骆驼客


六、驼道余晖随着汽车、火车等现代运输工具的进入,骆驼的交通地位不再。响彻驼道的大帮响铃已渐去渐远,然而驼道运输留下的印记却并未完全消逝。驼道上地域互动、人群交往的历史活动不但被曾经的亲历者所津津乐道,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外在环境、选择机制以及族群交往意识。
旧时候的民勤地贫人众,很多人跟随驼队走出民勤,谋求发展;还有人沿着骆驼粪留在沙漠戈壁上的“生命线”从民勤向外逃荒。大量的民勤人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和宁夏等地定居。他们有的和蒙古族、藏族通婚,有的生活习俗受多民族的文化影响。1950年的时候,民勤的骆驼队参与护送班禅入藏,好多人后来在返程的时候就地留在青海放牧骆驼,生活习惯颇受牧区影响。在我们的访谈中,84岁的骆驼客丁爷在讲起自己的驼道记忆时,总是对蒙古族的奶制品和棋蛋子赞不绝口。然而他经常吃到这些食品的地方却不是蒙古人家,而是他住在呼兰呼庙的民勤籍姨夫家。“我的姨夫,蒙古人当他是汉人,汉人当他是蒙古人。”丁爷说。
驼道上的骆驼客们经常出入民族地区,对人群、文化的理解宽容而多元。行走在长城内外的骆驼客们,往往欣赏着各方人群的人格魅力。说到蒙古族、回族的时候,老驼客往往赞不绝口。“回回家心齐,一个做甚呢,十个八个都来呢”。孙得正还常常讲他年轻时与蒙古族打交道的往事。当年孙得正准备从蒙古族的牧场回家时,雇主给了他一头母牛犊作为工钱。孙得正想给自己留些私人财产,以备不时之需,就将这头母牛犊寄养在阿拉善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几年以后,生产队里派人和孙得正一起去赶牛,他的朋友却一并领出了七头牛。原来孙得正一去几年,自己的牛犊经几代繁育,形成了七头牛的大家族。蒙古人家把母牛连同小牛都看作了孙得正的财产而交归了他。孙得正每次讲到这个故事都会陷入对往事的追忆中,赞叹蒙古牧人的厚道仁义。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