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鄂梅《十四天》:无数人生的困境,被这短短的时间数字提前引爆(4)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姚鄂梅《十四天》:无数人生的困境,被这短短的时间数字提前引爆


而亲人之间的利用则触目惊心地体现在圆圆的一番心理活动上。当得知丈夫子建博士头衔将要化为泡影时,她心里想的是不能像闺蜜那样,陪子建出国做访问学者的老婆,生一个美国籍的孩子了。“她想起她微信里那金黄的阳光地带、醉人的海风,以及满脸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我怎么这么倒霉!她的拳头砸在棉被上,噗噗作响。”鉴于此,圆圆嫁给子建便意义全无。不能不说,疫情导致的隔离,成为检验各种人物关系和考察人性的绝好机会,在庸常的生活中出现的这个“意外”,引爆了沉潜已久的情感引信,如集束炸弹一般,在这个密闭空间里将小说中人炸得人仰马翻。
当然,以上对于家庭伦理关系的解读视角,归根结底还是外在的,一部小说要立得起来,主要还是靠人物。而谈到人物,就无法避开人性。最近一两年,以东西的《回响》为代表的诸多长篇小说都在丰厚的现实质地中融入对人物心理的深度探寻,进而反映出人性的丰富多义。《十四天》也不例外,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对人性弱点合理范围的检视与勘探。
文学即人学。毋庸讳言,人性存在弱点,甚至如哲学家所言,存在“根本恶”。那么“恶”是如何产生的?康德认为,善与恶是人性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可能性,行为的恶劣在于道德法则与感性自爱两种动机的次序颠倒。也就是说,谁占据上风、谁超过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行为的善恶。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这两种力量的博弈,我们在什么范围内,能接受和允许一定程度的恶?这是《十四天》关心的问题。

姚鄂梅《十四天》:无数人生的困境,被这短短的时间数字提前引爆


从艺术上看,以“十四天”为名的文艺作品不少,包括2020年的三部电影和北京儿艺的一部话剧,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姚鄂梅这本小说的是否也带有其他艺术形式的特色?答案是肯定的。《十四天》有着鲜明的舞台感、画面感,如一幕幕话剧一样,将悲剧与喜剧叠加在一起,具有极强的文本张力。由于还描写了圆圆姐夫在路上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小说表现的空间从这座三层小楼外溢到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巧妙地用蒙太奇手法,将广阔大地上的众生一一定格。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