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都给他安了什么罪?(3)

2023-05-21 来源:飞速影视
再比如神宗时加强对盐的专卖,加征盐税,前面已经论述了他在熙宁七年(1074年)上疏《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中对这些与民争利行为的反对,其实在此之前的熙宁五年(1072年)他就作诗讽刺了这一政策的后果是“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是“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讲的是山民贫苦,即使到了七十岁,还需要采集竹笋、蕨菜来充饥。《论语》中讲孔子在齐地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山民当然不是因为受到了雅乐的熏陶而满足于吃淡口的竹笋和蕨菜,而是因为买不起盐。
逐条对比下来,舒亶称苏轼的诗文“无一不以讥谤为主”,广为流布,影响恶劣,是犯了“大不恭”的罪名。宋代的“大不恭”就是唐律中的“大不敬”,当时为了避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名讳改称“大不恭”,是“十恶”之一,其所包含的罪状繁多,“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恭之心”,涵盖了冒犯皇帝尊严、权威的各种罪行,即使遇到赦免也不原宥。舒亶明确指出苏轼所犯的正是其中的“指斥乘舆”。

影响苏轼一生的乌台诗案,都给他安了什么罪?


皇帝乘坐车辆巡幸天下,因为不能直接指称他的尊号,所以用“乘舆”来代指皇帝,“指斥乘舆”就是指责皇帝。要被纳入“十恶”中的“大不恭”,除了要有“指斥乘舆”这一客观行为,还必须具备“情理切害”“情有觖望、发言谤毁”的条件,也即有对皇帝不满、心生怨恨从而进行诽谤的主观恶意并且情节严重,这样就应判处斩刑。如果只是议论政事有所偏颇并且语涉皇帝的话,应当上奏皇帝进行判决。如果“非切害”,情节不严重,没有涉及皇帝,则只需要判徒二年。
舒亶建议神宗将苏轼下狱严惩,“用治世之重典”,以此可以告诫天下所有臣子。之后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也上疏历数苏轼罪状,建议对他进行严惩。
02
从立案到审判:或遭刑讯逼供
七月四日,神宗下令御史台将苏轼提来受审。而当时苏轼的友人、蜀国长公主的驸马王诜知道这一消息后,也迅速而秘密地派人告诉了时任南京签书判官的苏辙,苏辙马上遣人前去通知在湖州任上的哥哥。皇帝的使者因为随行的儿子生病在路上耽搁了半天,反倒是苏辙的使者先到了湖州,苏轼立即请假,请副手通判祖无颇来替代主管州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