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今怀昔,重建心中的城——袁凌《记忆之城》评析(5)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他们在婚姻里渴望温情和亲密,却又在伴侣逐渐提拔、成长的过程中生发出自卑和危机感。他们渴望从底层乖顺、勤劳的女孩子身上找寻慰藉,却短暂接近又离开,身体的一半被世俗欲望支配,另一半又在烟雾缭绕中思考着爱与哲学的话题。
有位记者同行说过:“做调查记者最容易带上‘正义’、‘良知’、‘为民请命’的帽子,这里面有虚荣心,也有真诚,但确是记者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现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风雨时也许无可蔽头。”千禧年代毕业的知识分子,保有着赤诚和幻想,但身处风云激变的世纪之交,又做着与市井紧密相连的记者工作,他们夹在下半城与上半城之间,忍受着与下半城同样的痛苦和与上半城同样的孤独,似乎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目睹了真诚与谎言,光明与阴暗,希望与落寞,这样的变化可能是无可避免的。他们的命运似乎和这座老城的湮没,具备相同的属性:被时间反复埋葬真相不明的过去,现在行进中的困惑和停滞以及无所归宿的未来。
过于庞大拥挤的高楼已经将整个渝中半岛的地貌踩在脚下。过往的鱼城生活在高角楼下的缝隙里,找不到位置。朝天门、小妹、黑舞厅,精典书店、烧白、吊脚楼还有两江汇合的漩涡潮涌,都在网红城市的光影之后消失,也许不久之后就会变成年轻人们听不懂的词汇,消散在时光里。对于一群群涌向洪崖洞、来福士、洞子火锅、小面馆和乘坐长江索道的外地游客来说,鱼城没有记忆,只剩现在闪闪发光的散落鳞片。飞速发展的城市甚至让许多本地人也感到自己完全是个陌生人,记忆也被过于庞大和喧嚣的当下全然覆盖了。
有人曾评价莎翁对笔下的众生,只让其上台亮相,谢幕下场,任其喜怒哀乐,生死浮沉,却不做道德评判。但是他从人性的深度去了解人,剖析人,却是一个无形的“最深刻的道德批评”。袁凌也应该是抱着这样的初衷,想要重建他心目中的鱼城,虽然老城的样貌注定会消散,但很幸运有这样一位作者,趁记忆还新鲜时将它凝固下来。正如他在此前的《我的九十九次死亡》一书中所写到的那样:“在这样的人世萧条面前,我想要做的是游戏中的记录者,请身边所有的人留下遗言。如果有人没有遗言,就记录下他们的沉默。不仅是人,也包括用另一种语言说话的狗、树木、蜜蜂和河流。”
(作者刘展君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刘蒙之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国际非虚构写作研究中心主任。)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