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场寻亲之旅虚实难辨的文字迷宫(3)

2023-06-01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战后流离失所者”或“无家可归的外国人”第二代,沃丁在战后德国注定被排斥和边缘化。所以她反复提及童年自我内心的自卑感,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无数次地谎称自己是贵族血统,最后谜底揭开时,她的臆想竟然全部成真,“谎言被证明是现实”的同时,靠着谎言垒砌起来的现实却变得不真切起来。全书的倒叙手法,更让我们很难分辨是现实确实如此,还是作者在记录时记忆被改写,被歪曲,就像我们反复听父母唠叨孩童时代的事,最终我们很难分清脑海里的画面是本来有之,还是在反复倾听之后构想出来的一样。
更为重要的,也是更值得深究的,是耳语者式的顾左右而言他。二十世纪的反复动荡使他们习惯了语焉不详,半遮半掩,答非所问,以此来保护自己,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反复诉说着时代的巨大伤痛,却把个人的痛苦深埋心中”。甚至连娜塔莎自己也是如此,你甚至可以说有时候她的写作是魔幻的,虚实难辨的文字迷宫中真相透过缝隙发出迷人的光。所以,莱比锡图书奖将此书列入小说类,而中文简体版则放在了非虚构分类,中德两种版本的映照可以看出娜塔莎·沃丁作品的多义性,她保留了虚构故事的曲折,也成就了小说以外的真实。
私语式的女性书写
与语焉不详、支支吾吾直接相连的,便是不确定性的书写。想象,假设,犹疑,设问,追问,叩问,全书有大量的此类句式,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寻亲中的情绪起伏与心路历程,与女性心思细密的特质暗合,另一方面,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一连串的问句弥补了资料缺乏的缺憾,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母亲叶夫根尼娅因已婚,姓名更易,所以前面的几十年里的寻找始终没有进展(与此相对,莉迪娅的寻找如此顺利,正是因为她始终用的“婚前姓”)——面对女性在历史上的“无名”状态,唯有用无尽的询问来填补空白。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一场寻亲之旅虚实难辨的文字迷宫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娜塔莎·沃丁 新星出版社
我们说《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私语式写作,因为全书尽是自言自语,如作者自嘲的那样,她是躲在写字台后面“不愿直面生活”,但实际上她是在借书写构建了与历史对话的可能性,通过不断发问搭建起曲曲折折的桥梁。谢尔盖是母亲最念念不忘的兄长,当沃丁后来看到谢尔盖微笑的照片时,第一反应竟然是“失望”,但当意识到谢尔盖用母亲的名字为他的女儿起名后,又兴奋了起来。女性非凡的共情力,使沃丁每找到一个亲人、每得知一个确切的地点时,都会想象现实中的她与另一个时空中的他们相遇——某某当初去的医院距“我”步行20分钟,某某也许曾经就在“我”门前走过,看着看着,时空几乎折叠重合了起来,历史变得重新与她、与她们有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