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疫苗之王!(5)
2023-06-08 来源:飞速影视
昆明时期的中央防疫处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博士,在考查完防疫处后,写道:
尽管缺乏自来水,他们的工厂仍保持高标准的洁净。在培养装瓶和检验部门还有一个效率极高的系统。……在好几个月里,仅有的一个锅炉还漏水,很不安全,每晚用完后都要修补。
就是这样极度简陋的环境,防疫处坚持生产了抗战急需的伤寒、天花、白喉疫苗,破伤风类毒素等一大批生物制品。
反观今天拥有优良生产条件却作死的“长生们”,的确让人汗颜。
1947年,汤飞凡利用美国医药援华基金会捐赠的一套小型青霉素制造设备,建立起中国第一个青霉素厂,生产出堪比进口产品的每支20万单位的青霉素。
战乱年代,青霉素的量产不知救活多少国军,而得益于有运输大队长之称的总裁,共军也沾了光。
昆明时期的中央防疫处和隔壁西南联大一样,民国的大师们集中于此,群星闪耀。
解放后,卫生部在中央防疫处和西北防疫处的基础上,建立了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
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了昆明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沃森生物(300142)便源自昆明所。
建国初期,整个中国正在涤荡旧社会的污垢,首要问题便是有效解决人民当前迫在眉睫的健康问题。
根据第一届卫生行政会议中确定了全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曾经的教员为此题词:
“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中国把工人、农民、士兵作为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同时还强调预防为主,而不是治疗为主。
在建国后的三十年时间里,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新中国实际上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预防而不是医疗部门。
使城乡卫生工作面貌和群众的健康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的疫苗事业,进入了新时期,而这份事业,归根结底是从中央防疫处开枝散叶而来。
也就是说,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疫苗行业攒下了不少老本,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相比其他依赖技术积累的领域,诸如发动机、半导体比起来,与西方的差距没那么大。
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徐启,国家调整了对医疗事业的管理方式。
七大生物所里培养的人才开始走向市场,资本和技术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国疫苗行业如今的模样,疫苗创新大时代开启了序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