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人”到“一个人”到“一群人”:中国英雄观的时代之变

2023-06-17 来源:飞速影视
半月谈记者张漫子
20世纪30年代,4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置身于敌人预先布下的天罗地网。张艺谋首次执导的谍战片《悬崖之上》的故事由此开始。

从“超人”到“一个人”到“一群人”:中国英雄观的时代之变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有约2000万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仅有196万名,其余绝大部分英雄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这一次,张艺谋没有选择革命战争年代家喻户晓的历史英雄人物,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用120分钟跌宕起伏的故事告诉观众: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将生还的希望留给同伴,是中国英雄的生命选择。对于中华民族的众多无名英雄而言,比活着更重要的是为何死去。
立足人民史观的“群像化”英雄
对于战争来说,情报就是“眼睛”和“耳朵”,是殊死较量的隐秘战场。在这条隐蔽战线上,华夏儿女英雄辈出:“寂静战场”上走出来的特工之王李克农,与魔鬼打交道的红色特工潘汉年,情报战线传奇人物钱壮飞,“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的熊向晖,“摁住敌人脉搏”的红色特工沈安娜,截取日军偷袭珍珠港情报的战略情报专家阎宝航……
电影《悬崖之上》书写的是4位无名英雄。电影打破了以往谍战戏的表现手法,没有以过多镜头刻意展现当时特工使用的技术,或应用电报密码等传统谍战元素,而是依靠人物塑造及其情感推动后续情节的发生。
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刻画的“革命英雄”“神性英雄”、20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武侠英雄”,《悬崖之上》立足人民史观,以群像化方式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共产党特工形象。片中的每一位特工都有属于自己的叙事线和感情线,同时又通过亲情、爱情、战友情等复杂的情感关系实现角色之间的串联。
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商业类型,谍战片应具备怎样的要素?悬念、人性、理想、信仰,这几乎是所有同类型题材影视剧的成功要素。然而,站在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悬崖之上》更动人心魄的,莫过于其对中国新英雄观的塑造。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