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人”到“一个人”到“一群人”:中国英雄观的时代之变(3)
2023-06-17 来源:飞速影视
例如,电影《小花》(1979年)开创了以“人”的标准塑造英雄的先河。虽然沿用的还是主流意识形态叙述,但突出了赵永生、赵小花和何翠姑的兄妹亲情,阐释了“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此后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将这一特色再度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传统的一元化英雄观逐渐瓦解,对于“什么是英雄”,不同人给出不同答案。深埋在人性深处的善良使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性。
2020 年9 月30 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岳月伟/ 摄
英雄的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上。“草根英雄”就诞生在这五彩的绚丽中。《可可西里》(2004)、《天狗》(2006)、《落叶归根》(2007)等影片展现的就是生活在世俗欲望中的普通人不普通的事,他们因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和执着得到了认同和赞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不断重新反思历史,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有了再定位和再解读。这些新的看法对曾经固化在人们意识中的英雄形象给予了新的注解。影片《英雄》(2002年)中,观众看到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士不惜舍弃个人性命主动放弃刺秦,促成秦始皇统一大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释了英雄的含义:为了天下一统和苍生幸福,放下私怨。以《集结号》(2007年)为代表的战争片,对过去的战争做了新的解读,对历史和英雄的关系做了再探讨。
黑格尔在分析荷马史诗的英雄人物时曾谈道:“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这里的“完满的有生气的人”并非是指完美的人,而是人性丰富性的呈现。
在中国影视艺术不断向前的发展中,英雄形象从高高的神坛一步步回归到真实的生命,返璞于现实的人生。与此同时,影视剧也出现了片面怀疑英雄、任性解构英雄甚至污蔑英雄的不良倾向。
《悬崖之上》则尊重英雄、相信英雄,倾力塑造真实、立体的英雄。它特别将目光投向“人”的情感:英雄也有不能割舍的情感牵挂。一对地下党夫妻,约定活下来的那一个去找回孩子;一对相爱的革命恋人,为了任务顺利完成,只得将儿女情长抛在身后,告别恋人,把思念留在心间。这些细节将人性的光辉与崇高的信仰有机结合,写就一群人的史诗。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