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批判利己主义的三重维度

2023-06-18 来源:飞速影视
马克思对利己主义的批判伴随着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贯穿于其思想发展的始终。利己主义对应的是市民社会中的“私人”,它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并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顶点。因此,马克思将利己主义区分为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迷信利己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开明利己主义”。马克思同意“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反对“只有‘细小的’利益,只有不变的利己的利益”,因为后者只会发展出僵化、不变的抽象利己主义观。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及其利己主义的“私人”是在物质生产生活中产生,势必也要在物质生产生活的发展中消亡。具体而言,马克思对利己主义的批评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展开。
对抽象利己主义的哲学批判
恩格斯曾经在1844年11月给马克思写了一封关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这部作品的信,指认施蒂纳所得出的利己主义观念“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达到了自我意识的本质,是现代社会所能用来反对我们的最后论据,是现存的愚蠢事物范围内的一切理论的顶峰”。在恩格斯看来,施蒂纳的抽象利己主义观是现代市民社会及其利己主义本质在自我意识层面上的展现,是现存荒谬理论的最充分的达成。
在施蒂纳眼里,黑格尔、鲍威尔和费尔巴哈都把人归结为“神灵”(如绝对精神、自我意识、感性的人类)并置放在现实的个体之上,现实的人必须按照他们所设想的神灵般的逻辑——如黑格尔始终维护私有财产的纯粹“思维的利己主义”;鲍威尔普遍“自我意识”的、政治公民的利己主义;费尔巴哈“适合于人的本性”的、属人的利己主义——来规定自我。但是,施蒂纳的问题在于,他在批判唯心主义抽象利己主义的基础上,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抽象利己主义。其中,经验的利己主义者取代观念的利己主义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绝对地位。在马克思看来,施蒂纳只是用新的抽象来代替旧的抽象,他们都是在观念的层面上对市民社会现实利己主义者的歪曲和僵化。归根结底,抽象利己主义终结的关键是现实利己主义生活的消灭,其遵循的逻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只不过黑格尔的“劳动”是精神的劳动,是局限于国民经济学立场上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人作为“被抽象化和固定化的自我,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他被提升到自己的纯粹抽象、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通过劳动的辩证运动,黑格尔获得了具有神性光环的抽象利己主义者,它被当作劳动的产物、被当作真正的人。不同的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劳动辩证法”则意味着: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对象化出私有财产和“私人”的存在样态,再由劳动来扬弃这种对象化,消灭私有制和分工,占有真正人的对象性本质,从而现实地生成人类社会及其社会的人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