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真的能利己吗?
2023-06-18 来源:飞速影视
转载|公众号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作者:五论论文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却演变成“利己主义者”为追逐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说辞,弱肉强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自然法则。另外,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认为“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虽然在《道德情操论》中他也阐述了人具有同情的原始情感的特质,但这种同情仍是有目的性的。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主要是利己心,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正是经济人的“利己”促进了财富的积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利己主义的经济观亦成了当代社会奉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借口。
在这样一个被抹上浓重的“利己主义”色彩的时代,唯求自身幸福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认为“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样的“人才”无法利益社会,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这样的人智商越高,反而对社会危害越大。
奉“利己主义”为信仰,能否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近些年,不丹前国王旺楚克在1972年提出的用“国民幸福总值”(GNH)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发展思路引起了全球高度的关注和对幸福新经济的思考。这种新理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利己、利他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国民幸福总值(GNH)具体化为四大支柱: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优良的治理制度。其衡量指标还包括9个区域和72项指标。其中的72项指标包含了是否自私自利、妒忌,是否慷慨、怜悯等。从这些指标可以看出,自私自利以及其所引发的相关心理状态和行为是降低幸福感的;而与利他相关的的心理和行为则是提升幸福感的。不丹政府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内在恒常的安乐,来自于自然、社会、同类的和谐共处,应该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
本文根据《阿毗达摩俱舍论》,通过世间层面的分析,以及佛法的甚深智慧,重新解读当代社会奉行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揭示了唯图自利才能利己的误区。并以更全面的视角,探索能真正利己的幸福之路。
所谓利己,若从比较全面的角度分析,则可以包括追求暂时的世间快乐,以及究竟的出世间安乐。从获得暂时的世间快乐的角度而言,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如《入行论》中所说:“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而从获得出世间安乐的角度而言,通过《阿毗达摩俱舍论》中十二缘起、业因果和无我等的道理,可知唯求自利的“利己主义”并不能真正地自利,放下自我的利他才能获得暂时和永久的安乐。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