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后代回忆在苏联“红色摇篮”学习的日子(3)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李多力说:“那时国家的导弹研究刚刚起步,有些课程还没有教材,我买了不少关于火箭发动机的俄文书,自己啃书学习。”1964年毕业后,李多力开始参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制造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方向”,这是李多力和其他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长大的中国孩子们共同的信念。
见证新中国逐步走向富强
1943年,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儿子蔡博从苏联的十年制学校毕业,面临考大学的选择。在众多的院校中,他选择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炼铁专业,因为他知道,钢铁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1949年,蔡博回到祖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炼铁专家。他主动要求到鞍钢工作,推广运用苏联的先进炼铁技术,使鞍钢炼铁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后来蔡博调到钢铁研究总院,继续为钢铁工业战略发展出谋划策。
1952年,李特特从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毕业。李特特回国后先被分配到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但她认为自己不应该只是坐在研究院里,应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于是,李特特主动要求去北大荒,在那里创建农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子能的应用扩展到农业、采矿、医学等方面,中国开始研究核辐射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中的应用。中国农科院成立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把李特特从农场调回北京从事研究工作。李特特主持举办了六期同位素培训班,培训了1000多名专业人才,成为各省市同位素研究试验单位的骨干。
1966年,柴娥丽从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毕业,开始从事机械、汽车等进出口工作,见证了国家工业贸易的发展。“七八十年代从苏联、日本进口汽车、工程设备,觉得都特别先进,到了80年代末,国内的工厂陆续发展起来,街上出现很多国产车。”
“我一辈子做进口贸易,直到90年代初退休之前的那几年,终于开始搞出口了。”柴娥丽开心地说,“现在,国家的制造业发展越来越快,出口品类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
中苏民间友好交流使者
2020年,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18名中国学员颁授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奖章。“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学生们在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期间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将俄罗斯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俄罗斯会一直记住这些学员曾经给予的帮助。”杰尼索夫表示,“今天的俄罗斯也记着你们、爱着你们。”
“国际儿童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在那里生活成长的故事是两国友谊的证明。”李多力说,“我们很多人在工作或退休后,成为推动中俄两国民间友好交流的使者。”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