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后代回忆在苏联“红色摇篮”学习的日子(4)

2023-06-22 来源:飞速影视
1936年,肖苏华的父母从满洲里出境,秘密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7年,肖苏华在莫斯科出生,父母还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字,就赶回国内投身革命事业。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大家都叫肖苏华“李忠·维佳”,这是用父亲的化名和他的小名拼起来的名字。直到回国后,十几岁的肖苏华才有正式的名字。父亲为他取名“苏华”,象征中苏友谊。
在苏联生活期间爱上芭蕾舞的肖苏华,回国后继续从事芭蕾舞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常年致力于中西方的舞蹈交流。20世纪80年代,肖苏华来到苏联进修舞蹈编导专业,回国后全力推广当时在国内还处于空白的交响编舞法。肖苏华还融合《红楼梦》《白蛇传》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舞剧舞蹈作品,将中国风格的舞剧推向世界舞台。“我想让西方知道,中国的舞剧创作理念不比西方差,可以与世界平等对话。”
肖立昂也常年致力于中俄的文化交流。1985年,肖立昂来到莫斯科,结识了苏联文艺界的一些新朋友。“苏联朋友对中国电影很感兴趣,我把《红高粱》等电影带到苏联电影协会、全苏国立电影学院放映。电影都是中文版,我就为他们同步翻译。”肖立昂说,“苏联的电影评论家看了这些电影非常震撼,他们对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感到十分好奇。”
之后,肖立昂就开始为苏联的电影杂志写专栏文章,介绍中国电影,还将苏联电影的新作品、新理论等新资讯带回国,传播给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
1998年,在离开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近50年后,肖立昂等20余名中国学员重返儿童院,此后他们又多次回到这个“第二故乡”。肖立昂回忆说,原来的儿童院校舍已经拆掉了,新的漂亮楼群在旧址上建起,但是学校还在,周围的树林还在,远方的河流还在。

革命后代回忆在苏联“红色摇篮”学习的日子


昔日国际儿童院上课的情景(资料图片)

革命后代回忆在苏联“红色摇篮”学习的日子


李多力向记者展示国际儿童院同学合照(达日罕 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