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于丰杭:《阳光灿烂的日子》:暖色调下的荒诞与躁动(3)

2023-06-28 来源:飞速影视
大院门口的傻子“古伦木”,虽然仅为配角,但是在剧中却有着浓重的象征意味,尤其是他在最后伙伴重逢一幕中,可以称之为“画龙点睛之笔”。电影结尾乘车闲游时,大家再次遇见了古伦木,此时的他正骑着棍子在人行道上闲逛。众人摇下车窗,朝他大喊“古伦木!”。而古伦木则一反他曾经的口癖“欧巴”,以一句国骂“傻*”作为回答,引得众人哈哈大笑。众人的笑在此有着双关的意义:这笑声,是在笑古伦木,还是在笑自己荒诞的青春呢?又或许是导演姜文在借傻子古伦木之口,给那段“阳关灿烂的日子”下了定义:那是一段非常“傻*”的、充满着荒诞和躁动意味的荒唐时光。

锐评|于丰杭:《阳光灿烂的日子》:暖色调下的荒诞与躁动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三、被卷入时代洪流中的“六零后”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在剧情上看,与文革的时代背景相关度并不高。很多文革期间的标志性事件,都与孩子们的生活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剧中的孩子们是文革的“幸存者”,因为他们远离“文革”,所以才能享受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但笔者却有着另一方面的思考:其实文革和这些“六零后”孩子的成长道路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关联性。
主人公马小军本质上其实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他会在回家的时候施舍给古伦木吃的,会在米兰面前炫耀自己读过的书,并以拥有知识为荣。但事实上他却走上了打架斗殴、抽烟泡妹的“坏孩子的道路”,这不能排除时代大环境的影响。文革期间,马父作为军代表下放贵州,使得马小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位,而这又引发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最终直接破坏了马小军接受教育的原始平台:家庭。家庭关系的不和,使得马小军只能向外寻找人际关系的温床,而学校教育的混乱使得马小军很难有机会发展班内人际关系;也给了他在街上和伙伴们四处游荡的机会。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职能被移交给了公权力,而在当时社会无序混乱的大环境下,公权力难以正常完成对孩子们的教育——影片中孩子们偷偷溜进影院看“内参片”的情节十分经典:外面露天播放着革命电影,而影院内却在播放内参的“毒草”影片,孩子们抛弃革命电影而溜进来看“反动毒草”,本身就暗示着公权力对青少年规训效力有限;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