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于丰杭:《阳光灿烂的日子》:暖色调下的荒诞与躁动(5)
2023-06-28 来源:飞速影视
马小军的“本我”是泛滥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马小军的成长基本不受约束,这个男孩的“本我”欲望由此泛滥:他四处撬锁、打架斗殴,发泄无处发泄的旺盛精力;他混迹社会、搭讪女生,难掩少男青春期原始的爱欲。此外,他精神中的“超我”又趋于异变: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生活的动荡,使得很少有人对他的道德标准进行约束和管教,马小军的道德原则处于一个模糊不清的状态;因此,在“本我”泛滥、“超我”异变的环境下,马小军的“自我”趋于扭曲,呈现出矛盾性的荒诞,以及超乎寻常的躁动。这也为本影片为何选择意识流的叙述方式提供了可能的答案:这种超脱于现实之外的讲述方式,其实是马小军乃至相当一部分“六零后”成长逻辑的一种体现:“本我”得不到抑制,引发了躁动;“超我”被扭曲,制造出荒诞;
“自我”便陷入走向了混乱、荒诞和躁动的道路。而影片结尾,二十年后众伙伴重聚,车中闲游时,运用的黑白配色也同样意味深长:成年后的马小军坐在凯迪拉克轿车中,衣食不愁,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回不去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配色的象征意义也在此被推向极致:黑白配色代替了明丽的彩色配色,一如年轻时的荒诞和躁动,被成年后的空虚压抑所代替。这种暗喻式的设计,或许也正展现了姜文一代“六零后”站在新世纪十字路口处的人生感受,即“迷茫”与“虚无”。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参考文献
[1]王静.《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成长又是精神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4(02):37-38.
[2]李雨舟.日光赤色照未好——论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暗色调[J].流行色,2022(02):71-73.
[3]程帆佳.《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学赏析[J].传媒论坛,2021,4(04):113-114.
[4]崔卫平.幽深的,没有阳光的日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叙事分析[J].书屋,2002(07):45-49.
[5]柯小君. 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2007.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