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种进行时|《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2)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拍电影和活着,我不知道哪个更重要。”这是巴班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将拍电影和活着放在一种选择状态中,似乎他们之间是对立的。的确,在巴班克38岁患上绝症之前,他一直没有思考过“活着”这个命题,他全身心投入到电影拍摄中。
“拍电影就是把想要表现的东西都放在镜头里”,额头上有六道皱纹的摄像器材商店老板对拿着镜头的青年巴班克说,对于对电影感兴趣的巴班克来说,这一句话就是启示录,也就是在那一刻,巴班克从镜头里看见了可以放进电影里的现实。
一个出生在阿根廷,移居到巴西的异乡人来说,拿起摄像机的时候,他眼中的世界是多元的,是丰富的,也是残酷的,是失语的,他正是通过电影寻找到了自我言说的可能。
1981年拍摄的电影《街童》,巴班克就表达了一种丢失和寻找的母题,一个身为妓女的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然后解开衣服为他喂奶,一种母子的轻易在这个和身体有关的叙事中展开,但是妓女母亲和街童之间的母子关系却又是异化的产物,当孩子钻在怀里吮吸着母亲早已没有奶水的胸脯,母亲又狠狠将他推开,嘴上开始咒骂他——一种成年世界的规则和力量解构了母子关系,街童从此流落到铁轨上。

死亡是一种进行时|《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


丢失了孩子的国家街童最终消失了,而母亲再也无法寻找到自己的孩子,丢失了孩子的其实不是母亲,而是这个国家,巴班克在这部电影中所寻找的也许正是那个被丢失的自己,或者说,身为漂泊者他在电影里找到了没有母亲的自己。
《街童》获得198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众多国际性电影大奖,巴班克构筑了一个影像世界,纳入在取景器里的影像就是他活着的全部现实。
“放逐者是最接近上帝,因为它活在当下。”巴班克这样阐述影像和现实的关系,而对于放逐者来说,成为上帝除了在现实中发现当下的意义,还有一种对于现实的超越法则,那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赋予梦想一种解构和建构的意义,就像一位医学权威人士所说,有梦想者可以将生命延得更长。

死亡是一种进行时|《巴班克:当我死时告诉我》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