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暴,与危机年代的“建筑原则”(8)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五月风暴,与危机年代的“建筑原则”


图11,新巴比伦(New Babylon),康斯坦特,1959-74。图片来源:网络
这并不奇怪,因为“情境主义国际(SI)”的成员很多都是艺术家,其思想直接承袭先锋派艺术。他们的主旨是在城市中通过构建新的情境,用情境主义式的对生活的艺术化改变,来对抗资本建构的景观社会,以实现对日常生活的解放。 “建筑原则”提倡连续流动的运动,逼迫身体去适应不平衡;鼓励人们形成对重力的经常性意识,让身体形成一个和建筑可以触碰的关系。或许可以这么解释,在1960年代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大众逐渐麻木冷漠,需要用极有个性的空间,来刺激大家不要掉进资本主义形成的舒适性陷阱。更直白的解释就是,不能让你舒服了。不舒服,不习惯的空间才能让你思考,让你感受,从而保持你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当然,巴夯后来对坚持使用斜面有一个浪漫的解释:“我爱航海,从不曾像我在帆船上那样那么快乐。因为我要经常移动,在那里,我是平衡的。

如果说“建筑原则”和“情境主义”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前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有幸通过具体的建筑形式得以表达。情景主义者却从来没能做到这一点。
3.
无论如何,教堂项目让两人在合作中发现了倾斜带来的潜力。他们对于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有了很清晰的想法,他们决定要大力宣扬他们的理论,并把他们的实践总结为“功能斜面”(the Oblique Function)。但是建筑出版社对这些不是太有兴趣。于是他们自费出版了一本以他们这个组合 “建筑原则”命名的杂志。关于杂志,还有个小插曲。在出版人一栏里,还列着莫里斯·利普西(Morice Lipsi)和卡拉德的名字。也就是说,名义上,他们也是“建筑原则”的成员。但两人实际参与很少。根据巴夯的回忆,利普西为圣伯纳黛特教堂做了雕塑,卡拉德本来是要做教堂的装饰,但他并没有做完。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参加了巴夯和维希留关于项目的讨论,和他们的想法有共鸣,但是倾斜楼面则完全是巴夯和维希留两人的工作。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