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子、马鲛鱼、面线糊……申遗成功的泉州有多好吃?(3)

2023-07-07 来源:飞速影视
老人只会讲闽南语,只能依靠当地向导翻译。她告诉我们,今年67岁了,从十几岁时就去赶海挖海蛎,到现在还能干得动,眼前这一筐就是今天早晨的收获,估计有100多斤。当听懂了我们的问题后,她微笑着从竹筐底下翻出一个大块头,指指附着在上面的小海蛎,告诉向导,“大的叫蚝,小的叫海蛎”。也罢,最起码这是我们听到的最自然和自信的解释。
我们的向导叫老醉,40多岁,在国企上班,业余时间喜欢钻研泉州各地的历史地理,几年下来成了圈子里有名的“野导”。他告诉我们,这头戴花环的妇女,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蟳埔女”,她们与惠安女、湄洲女一起,成为代表闽南海洋文化的三大渔女。仔细看那繁复的簪花,至少包含三种鲜花,都是小拇指肚大小的花骨朵和花蕾,一个个整齐排列成一环,少则两环,多则四五环,年纪越大的花越多,穿戴也越艳丽。鲜花一般三五天就要更换一次,但老人们在这上面从不吝啬。

海蛎子、马鲛鱼、面线糊……申遗成功的泉州有多好吃?


一位蟳埔女正在熟练地撬海蛎
有关蟳埔女的头饰和服装,有很多传说,反倒是出生在泉州、后来到台湾地区和美国做人类学研究的李亦园教授有一番更实际的解释。他回忆自己童年时,住在泉州城里,早上总会遇到蟳埔一带挑着海蛎进城来叫卖的妇女,为了与其他地方来的鱼贩区别,穿戴上特点突出,久而久之,她们的穿着也就成了族群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于顾客而言,似乎只有穿这身行头的人卖的才是正宗蟳埔海蛎。
虽然表面光鲜,背后却是极为艰辛的海洋生活。为了防止被渔网刮到,蟳埔女一般上身穿红色“大裾衫”,下身是八分长的黑色宽脚裤,她们从未有过缠足的习俗,因为要像男人那样终日出海劳作。老一辈人没有胶鞋和胶裤,就光脚踩在没膝的淤泥里,手脚被尖利的海蛎壳滑破已是家常便饭。现在年轻一代都不愿吃苦,去赶海的蟳埔女大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
黄阿伯打了几通电话,终于问到,在表弟开的东滨渔港酒楼里就有本地海蛎。酒楼老板蔡志向吩咐大厨给我们多演示几种海蛎的做法:“没人能够说得清泉州人有多少种吃海蛎的方法,煎、炸、炒、煮……可以做主菜,也可以做配菜。”
他给我们看刚刚剥出来的本地野生海蛎,果然上面泛着一层微黄的汁液,但又不像是油,闻起来香而不腥。切一些本地产的蒜苗,加少许姜丝和精盐,往海蛎上撒一层淀粉,先用手搅拌一会儿,再打个鸡蛋进去,一直搅均匀。烧锅,热油,倒进去快速翻炒一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临吃前,上面再撒点葱花。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